溺水事件频发,需要全方位防控
2013年11月26日

 

    每年夏季,学生溺水事件都会层出不穷,我市亦不能例外,据悉,自三角洲公园建成后,溺水事件每年都会发生,溺水者不乏在校学生。鲜花般的生命瞬即消失,留给亲人无限的悲痛,更留给我们诸多警醒,为何血的教育不能引起少年儿童的注意?而我们的社会、学校与家庭,又需要从哪些方面,履行监护职责,实施教育职能,为孩子的生命安全构筑稳固防火墙,让溺水悲剧不再重演呢?

    一、加强水域安全防范措施,构筑安全防控网络

    纵观学生溺水事故发生地,其水域无不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不符合少年游泳的天然条件。诚然,学生洗澡游泳是个人自发行为,出现溺水事故,河道部门并不承担法律责任。然而,河道水域管理部门却有义务加强水域安全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在河道相应位置设置警示标语、提示牌,告知水域的深度,引起入水学生高度的重视,并切实加强河道防护栏的建设,提高水域安全系数。同时,在暑期,也应安排专门人员,加强河道水域的巡查力度,发现入水游泳的未成年学生及时制止,对溺水者实施全方位救护措施。

    二、加强溺水安全警示教育,强化孩子防范意识

爱水是孩子的天性,在水中少年儿童可以找到母体的安全与温暖,可以体验到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快乐。水中嬉戏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孩子消遣与娱乐的重要方式。水的诱惑力极大,加上少年儿童心智尚未成熟,其自我约束力不强,很难管住自己的手脚,因而,未经大人许可,孩子独自或结伴到河里游泳也成了常事。他们在下水的那一刻只知道游戏的快乐,却没有考虑到潜在的危险。所以,防范学生溺水,也应当加强学生溺水安全警示教育。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大量鲜活而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知道入河游泳的危险,从而强化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杜绝孩子盲目下水、私自下水的行为。

    三、加强生存技能课程教育,教会孩子生存技能

在日本,国民从进入小学就开始接受以自救知识为主体的生存教育,从而大大提高了国民在紧急情况下自救及施救的能力和素质。生存技能训练不仅应当成为学校的教育内容,而且也应当成为具有相当份量的重要课程。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学校所开展的生存技能教育微乎其微,不仅不成系统,而且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是问题,诸如汶川地震过后,学校对于防震演练内容得到了极大的加强,然而,对于学生游泳技能、交通技能,急救技能等一系列的生存技巧与技能教育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因而,学校要将孩子的生存技能作为重要的课程,创造条件教给学生最起码的生存技能,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建设游泳池,对学生进生游泳技能训练,同时,更要加强遇到溺水情况后自救与他救知识的教育。

    四、加强学生假期活动安排,丰富孩子生活情趣

假期游泳,其实也是孩子给予枯燥的暑假寻找一点快乐的事件,以消解暑假的苦闷与无聊。因而,要防范假期学生溺水事件,同样需要从丰富完善学校的假期生活入手,提高孩子的生活情趣,让孩子过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假期。对此,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教育观,主动承担孩子假期活动的组织安排工作,开放校内资源,让孩子在图书室里遨游,在运动场上驰骋,在棋画室里创作,让他们找到生活的依托,从而减少冒险游泳的机率,降低安全风险。

    五、加强孩子多方监护职能,提高孩子安全系数

加强孩子溺水防范,家长需要承担监护责任,社区更要承担一定的监护职责,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大量留守儿童是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孩子下河游泳亦无人问津,出现危险情况,连救护人员也找不到。因而,社区、村委会、学校、妇联等机构,要敢于出手,对留守儿童付出更多的爱心,主动承担他们的监护职责,从而提高这些孩子的安全系数,不至于使他们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私自下河游泳,出现溺水悲剧。

 

                                                                                                                                               市政协信息员  梁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