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宿州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
2013年08月14日

 

论宿州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
张晓东
 
      当代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现代我们人类文化发展到哪里去,要发挥精神享受,发挥情绪上的感动,朝着这条路线走,最终还是要走到一个艺术世界里去,这就是人类最终的追求。费先生认为人类的最终追求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亦即“文化时代”,这是非常有远见的。进入21世纪的中国,吹响了一个文化时代到来的号角。随着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对文化愈加重视,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近些年,国家和省、市、县(区)都评选出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国家层面,省、市、县(区)不同层面加以保护和传承。
作为我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泗州戏、淮北梆子戏、坠子戏、淮北花鼓戏等地方戏均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国家和省、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和投资经费的逐年增加,使几近消亡的我市地方戏曲逐渐存活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宿州经济步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宿州地方戏曲,也随之出现了勃勃生机,创作演出了具有较高水平的舞台艺术精品。如《大树参天》、《故土情深》、《母亲的嘱托》、《歪脖子树上落凤凰》、《秋月煌煌》、《刘老实送礼》、《打工奇缘》、《跪妻》、《乡长下跪》等剧目均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展演活动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显溢出宿州地方戏曲的诱人芳香。但是由于文化娱乐多元化市场的冲击,市直艺术三团仍处于步履艰难的挣扎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青黄不接
市直三团都曾有过灿烂的辉煌,都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很多老艺人不仅深受广大观众所喜爱,还被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过。在广褒的淮北大地上曾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卖了牛,荒了田,也要听听张福兰”(梆子戏著名表演艺术家);“不打油、不秤盐,也要看看“三大元”(坠子戏表演艺术家刘元芝、陈元孝、陈元萍);“不娶媳妇不嫁人,专等听听李宝琴”(泗州戏表演艺术家)。可见宿州戏曲界的老艺术家在群众中有厚重基础和深远影响。然而这此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们都已年事已高,有的甚至已经谢世,他(她)们所饰演的传统剧目,和表演绝活濒临失传。很多年轻的戏曲演员认为戏剧行当不景气,吃苦受累不挣钱,不想再学戏演戏,加上转企改制“三○”“五○”的退休退出,很多传统艺术后继无人,戏曲行当断层,人才严重匮乏。
二、演出市场萎缩
由于多年来文化冲击,戏曲演出市场很不景气,致使市直三团都面临着“少演少赔”、“大演大赔”、“投入多,收回少”、“演半年,闲半年,再演没人多给钱”的严重局面。经济的拮据,制约着新创剧目和精典传统剧目的加工、打磨;制约着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创新,适应不了新时期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只能是老形式、老节目,急了就从网上出,就是出不来新艺术“。演员演出提不起来劲,观众看了提不起来神,演出圈子越来越小。
三、戏迷观众急剧减少
随着文化娱乐多元化介入现代群众的生活,戏曲艺术越来越得不到当下青年人甚至中年人的青睐。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节奏完全脱节。虽然还有不少有志青年喜爱、研究、探索戏曲艺术,但是在如今上亿的全国青年中,他们只能算是沧海一栗。如果我们再墨守成规裹足不前,不大胆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去培育观众群,培育市场,最后的命运只有消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凝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当前省委、省政府把建设文化强省作为“十二五”的重要战略目标,明确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这都充分说明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在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宿州地方戏曲是宿州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宿州地方戏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振兴宿州经济实现富民强市的提神工程,是我们刻不容缓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作为长期实践在戏曲舞台上的一名政协委员,建议对保护、传承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宿州地方戏曲实施如下工程:
(一)保护和传承工程。振兴宿州地方戏曲的当务之急是保护和传承。当前最紧迫的工作是抢救,一方面迅速展开戏曲资料普查,尽快摸清宿州地方戏曲剧目、声腔、身段、音像、剧照等资料进行分析、归类,建立数据档案;另一方面抓紧录制现在老艺人优秀剧目和经典唱段,制成光碟音像资料。同时鼓励、支持卓有成就和较有影响的艺术家们收徒传艺,把其精湛演技和艺术绝活传承下来。
(二)理论研究工程。宿州地方戏曲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引领。要从宿州戏曲的历史渊源、传承和发展入手,深入细统地研究宿州戏剧史、戏曲艺术特征,戏曲发展实践,从中摸清宿州戏曲发展历史脉格、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质,理性地把握宿州戏的发展方向、路线和举措。用艺术规律科学指导宿州戏曲事业的发展。
(三)人才培育工程。目前宿州市直三团面临最大的困境是人才青黄不接。要紧紧围绕戏剧、创作、导演、表演、音乐、化妆、舞美、灯光、音响等人才的培养,下功夫锤炼,提高现有人才,积极选拔培养后继人才,大力聘进领军人才。重视发挥宿州学院、艺术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戏曲人才的主阵地作用。各团还要根据实际需要招收一些有潜力的学员进行专业培训,并采取超常措施培养出一两名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的名家名角。
(四)戏曲精品工程。以精品剧目锻造戏曲艺术人才,提升宿州戏曲的影响力,实现宿州戏曲的振兴与繁荣。要有计划地对传统经典剧目和获过大奖现代戏进行整理恢复,推陈出新;积极新创一批“汇演能拿奖,演出有市场,群众能鼓掌”的精品剧目。以扩大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戏曲剧种的知名度和品牌含金量。
(五)宣传普及工程。在《拂晓报》、《皖北晨刊》、《宿州广播电视报》、广播电视台、宣传网、《文化宿州》开办《宿州戏曲》论坛《宿州地方戏曲之韵》等栏目,宣传戏曲知识,播放宿州戏曲经典剧目,传播戏曲新作,推出戏曲新人,营造浓厚的振兴宿州戏曲社会氛围。尽快编辑出版宿州戏曲普及教材,精选30—50部便于群众传唱的经耟唱段,推进戏曲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倡导文企联姻,村文联合,互动双赢,积极扶持,发展戏曲业余班社,利用“文化活动月”各种节假庆祝活动组织戏曲展演活动,评选奖励一批新作、新人,扩大戏曲的群众基础。
(六)戏曲兴旅工程。牢固树立文化兴旅思想,坚持挖掘宿州戏曲资源与开发旅游资源的紧密融合,推进戏曲传播与旅游营销的紧密联系,振兴宿州戏曲与做强生态旅游产业相互促进,把打造戏曲品牌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各过程,用戏曲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价值。精心策划编排闵子骞、虞姬、马娘娘、刘谦、王绩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戏曲精品,开发一批具有浓郁戏曲特色的旅游商品,提升宿州生态旅游的文化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七)基础建设工程。除了即将竣工的宿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还要帮助市直三团各建一个集展示、排练、演出、收藏为一体的小剧场,让广大观众能够方便及时地欣赏和感受到精彩的戏曲艺术。既有利剧团的发展,又能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娱乐需求。
完成上述工程,需要党委、政府重视、支持;财政经济大力扶持;宿州戏曲人自强不息的奋力拼搏,三者缺一不可。我们殷切希望宿州地方戏曲——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得以保护、传承与发展下去,江河不竭长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