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参考第一期
2017年03月15日

学 习 参 考

  第一期

  (“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专辑2)

  中共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2017年1月3日

  本期目录

  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评述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02/c_1120230862.htm)

  2、中央政治局示范如何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27/c1024-28981271.html)

  3、略论“政治信仰缺失”的成因与对策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1230/c40531-28988572.html)

  4、互联网时代怎样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1230/c40531-28988537.html)

  5、西方文化霸权的四大“法宝”会不会失灵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28/c_1120203089.htm)

  6、逆全球化将开启“新春秋战国时代”?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27/c_1120193212.htm)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评述

  新华社记者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

  67年前,新中国成立的前夜,毛泽东同志勉励全体中央委员会成员——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67年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风云际会,沧海横流。站在过去和未来交汇点上的中国,既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国内空前繁重任务的挑战,遭遇着全球深度嬗变激荡格局,正步入一段新的历史关键期。

  无限风光,尽在险峰。承载中国发展的历史担当,秉持改革创新的智慧勇气,肩负起亿万人民的期待重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13亿多人民万众一心、砥砺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夺取了新的伟大胜利……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关键时期有关键担当,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确立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党心民心团结一心

  习近平:“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历史,常常凝炼成一次次选择;选择,又常常开启一段段崭新历史。

  2016年,金秋北京。在锤头镰刀的巨大党徽前,中央委员会以举手表决的方式,一致通过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这份举世瞩目的公报中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

  滚石上山,闯关夺隘;逆水行舟,险滩激流。

  诸多“拦路虎”“绊脚石”摆在前行道路上;一系列“最复杂”“最敏感”问题互相交织并亟待破解;种种党自身所面临的“考验”“危险”不断凸显……

  尽管重要战略机遇期仍在,但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迫切需要进行好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88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13亿多人生活于发展迥异的城乡之中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空间、5000多年历史文明的厚重沉淀……

  即使是了解并理解一个偌大的中国,都需要花费一番相当功夫,带领这样一个大国跨过关键的历史关口,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克服重大矛盾阻力、取得重大突破胜利,顺利完成世纪腾越,这需要具备怎样登高望远的谋略?怎样勇敢坚毅的意志?

  历史转折的关头,奔腾不息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总揽战略全局,把握发展大势,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奋斗,进行了新的伟大斗争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新局面。

  4年多来,在这段跨越时空中,中国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迈出坚实步伐,在治国理政道路上开辟出全新征程。

  中华民族看到百年梦想的召唤,中国目标、中国战略点燃起新的希望。

  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到“中国梦”的引领,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到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五大新发展理念到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不断完善,新战略新举措落地生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又一次实现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人民看到催人奋进的光明前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有了新的彰显。

  以“抓铁有痕”的决心根治腐败,以“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力促改革;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指引最大魄力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以“凝聚共识”的导向连续召开文艺、新闻舆论、哲学社会科学等系列工作座谈会;以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温暖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编织感情纽带……

  世界看到这个东方大国的崭新姿态,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赋予新的内涵。

  无论是西子湖畔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勇立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涛头,还是雁栖湖畔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北京会议引领世界经济雁阵齐飞;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还是亚投行吸引全球57个成员国加盟,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声音愈加唱响,世界图景上的中国印记日益鲜亮。

  夙夜在公,励精图治。4年多来,1500多个日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起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责任,在全党树起使命担当的典范和真抓实干的标杆,让亿万人民对国家和未来有了更强的信心、更深的期待。

  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正在新时期历史使命的引领下,谱写一首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壮丽史诗。

  立下愚公移山志,一张蓝图干到底。

  20年前,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来到宁夏,将一个尚是戈壁荒滩上的规划村命名为闽宁村,开启两地携手向贫困宣战的篇章。

  2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正带领中国进行脱贫攻坚、奔向全面小康的大决战。而昔日荒凉的闽宁村如今也已发展成为拥有6万多人、现代化的闽宁镇,成为中国书写扶贫开发新篇章的一个缩影。

  执着奋斗,久久为功。

  “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重新踏上宁夏大地如是说。

  梦想,总是这般在力量的汇聚中,照进现实,绽放光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的领导力量

  习近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016年深秋,拥有88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以一次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出台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规范性文件,为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行动指南。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这是中国共产党植根95年辉煌历程的自信、着眼长期执政的自醒、锻造坚强政治组织的自觉。

  “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党的旗帜,加强党的领导,彰显着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逐梦前行,首在把舵导航;攻坚克难,更需引领力量。

  如何破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难题?如何带领13亿多人实现前所未有的复兴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步之所至、言之所及旗帜鲜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这既是一份自信,更是一份担当。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4年多前,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面对500多名中外记者郑重承诺。

  4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准中国航船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多个领导小组组长,党中央每季度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党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军队、国企、高校等工作的领导……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更好发挥,成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集体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党中央召开统战工作会、宗教工作会、群团工作会……把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汇聚起逐梦中国的强大动力。

  重任面前当仁不让,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风范。

  “在中国长期执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视党内突出问题,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彰显深沉的使命忧患意识。

  凌冬已至,前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参观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时常会有一些党员整齐地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对着党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

  西柏坡,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他想得最多的就是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我们对‘两个务必’坚持和弘扬得怎么样?”“今天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弘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提出的问题,而在他内心深处早已有了答案。

  时间回溯到1975年,22岁的习近平就要离开插队7年的梁家河了。那天,全村人排起长队为他送行,老乡们还送给他一个镜框,上面镶着八个字:“贫下中农的好书记”。

  光阴荏苒,初心不忘。

  从对“温水煮青蛙”的忧思到对“历史终结论”的诘问,从对焦裕禄的深情讲述到对“七个有之”的猛击一掌,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雄心到“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沉的使命忧患意识,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长期执政,摆上重要位置。

  加强农村社区基层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选派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到扶贫一线……400多万党组织正在成为400多万个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8800多万党员正在成为8800多万干事创业的先锋模范,密切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着党执政大厦的根基。

  “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上率下正风肃纪,严字当头敢管善治,彰显顽强的意志品质。

  “党和国家领导人退下来要及时腾退办公用房;不能超标准配备车辆、超规格乘坐交通工具,外出要轻车简从,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办公用房、住房、用车、交通、工作人员配备、休假休息等待遇进一步作出规定。这也是对4年前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的拓展和深化。

  越己者,恒越。

  从中央八项规定切入,从中央政治局做起,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纵深推进。

  严字当头,譬如刮骨疗毒。

  4年多来,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200多名中管领导干部因腐败问题被审查,100多万人因违纪违规受到组织处理,约20万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处理……

  在“打虎”“拍蝇”“猎狐”的同时,中央用巡视派驻、机制创新、法规建设,构筑起一道道制度的“防火墙”;用科学理论、优秀文化、良好家风,建立起一座座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力度前所未有,压力也前所未有。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斩钉截铁:“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

  10余位“落马”高官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痛陈堕落轨迹;潜逃海外13年的“红通首犯”杨秀珠回国投案自首;民意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

  时至今日,反腐深得民心,党更强,国愈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用好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凝聚起奋进的动力

  习近平:“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实现改革目标,风雨无阻,勇往直前。”

  梦想与改革,总如影随形。

  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的发源地,中国改革的起点。

  2016年4月25日,在“当年农家”院落里,习近平总书记俯身认真查看那张大包干契约,重温这“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这是“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后的首次地方调研;而在他担任总书记后的首次考察,去的是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深圳。

  两个改革“地标”,两次对中国改革有关键意义的宣誓。

  这是一个中国再出发的关键抉择。国内“三期叠加”,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处在重峦叠嶂的跋涉途中,“中国改革往何处去”,世界种种猜疑。

  “同过去相比,中国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清楚中国改革的要害在哪里。

  这位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中国新一轮革新的中心人物”的领导人,像一位舵手坚定开启了“改革时间”,巨细靡遗地指导这场改革。

  这是一场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4年多来,行稳致远的“中国号”,面对各种重大风险与考验,一次次打破定律,创新模式。

  紧锣密鼓,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

  改革从全局着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这“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改革节奏。短短3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31次会议,审议通过274份文件。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纵深推进,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已基本出台,国企、财税、司法等标志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的大逻辑、大框架日渐清晰。

  壮士断腕,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

  “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情真意切地告勉大家。

  改革破局谈何易。西班牙《世界报》这样评价:中国这场改革不会轻而易举地付诸实施,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将遭遇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简政放权被认为是权力的“自我革命”。很多时候,不是不能办,而是不愿办——公章里边有油水。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目的就是要打破——“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4年多来,中央共取消和下放618项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实现预定目标。

  央企薪酬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价格机制改革等一大批以前碰不得、啃不动的“硬骨头”被一一砸开;从治理军队内部“毒瘤”,再到扎实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得以破冰推进,令人振奋。

  识得“水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协同整体推进——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改革“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

  全面深化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从密集出台文件,到启动试点加快推进,既要取势,又要取实,好的改革举措才能落地生根。

  司法改革、国企改革、群团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一系列改革规划中,既有顶层设计,又要基层探索;既统筹推进,又重点突破;既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又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改革在不断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牵动改革的“牛鼻子”——

  在“涉”改革险滩时,他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最前面。

  既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还兼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组长职务……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习近平“亲上火线主导改革的负责姿态”,最高层的决心和担当“超出预料”。

  4年多来,从认识到适应,从把握到引领,党中央始终牢牢掌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逻辑,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成效显著,稳中有进的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寒流中格外抢眼。

  以人民为中心,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凝聚起奋进的力量——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也是推进改革理论创新的价值基点。

  从“正定翻身”到“晋江奇迹”,从“八八战略”到“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令”,从黄土地中走来的习近平,始终不忘“平凡的世界”中的父老乡亲,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铭刻心间。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百姓关心期盼什么,党中央就重视关注什么,改革就抓紧推进什么。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商事改革降低创业门槛、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创新、全面放开二孩优化人口结构……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续写发展的新篇章。

  一个渐行渐近的中国梦,正向世人走来。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彰显东方大国风范,全方位推进特色外交,引领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

  习近平:“我们要顺势而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下,一个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深处的概念。

  天下,并不平静。诚如基辛格所言,“国际体系正在经历四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环顾全球,经济政治重心从北大西洋转向太平洋,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之势不可阻挡。地缘政治因素错综交织,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区热点和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

  “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习近平总书记以敏锐眼光观察世界潮流。

  登高望远,方能掌握方向;明辨大局,才可顺势而为。

  回溯到2012年底,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首场外事活动,习近平提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判断。

  这一判断,成为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遵循。

  在白雪皑皑的莫斯科,在郁郁葱葱的巴厘岛,在万众瞩目的联合国讲坛……4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阐述同舟共济、命运与共的深刻内涵,分享东方大国的哲学之“道”。

  “习近平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他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一书如此评价。

  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

  和平发展道路、自贸区建设、丝绸之路、全球治理……中南海怀仁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聚焦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切中肯綮。

  “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外媒不断捕捉到中国发展新动向,将这些消息发往世界各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开创性谋划。

  践行正确义利观,推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提出对非合作真实亲诚四字箴言,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自信而笃定。

  主动有为,引领世界前行——

  “习近平主席有多忙?”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媒体挖掘出的细节让人们看到中国领导人一天的工作节奏:出席19场活动,与各国政要约80人次会面。

  “你们要没事了,我就没事了。你们要忙得团团转,我这就有事了。”习近平总书记步入峰会会场前和记者挥手笑谈。

  主场、主人、主持、主导……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主办层级最高、影响最深远的这次峰会上,东道主引导峰会形成一系列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成果,在二十国集团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

  犹如灯塔,杭州峰会穿透世界经济迷雾,指明航向。多国领导人见面时对习近平总书记说“这归功于您的卓越领导力”。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北京会议、“9·3”胜利日阅兵……习近平总书记坐镇主场,欢迎八方来客;中拉领导人会晤、南南合作圆桌会和全球妇女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习近平总书记客场是“主角”,贡献中国智慧。

  外媒评价,中国领导人展示出厚重的天下情怀、宽广的战略视野、高超的驾驭能力,恰与中国日益提升的大国地位相契合。

  兼济天下,谋划共同发展——

  “我们不需要拍胸脯、夸海口,而是要诚恳、严肃地兑现承诺。言必信、行必果。”2016年6月19日,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获得如雷掌声。两个月前,中国的投资使这家百年老厂焕发新生机。

  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由衷赞叹,“许许多多的梦想正在中国合作伙伴的帮助下逐步实现”。

  东到太平洋沿岸,西到中亚、欧洲,北上东北亚、俄罗斯,南下东南亚、非洲,从陆到海,兼顾东西,习近平总书记近年的出访路线,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恢弘布局中渐次铺展。

  “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宣布‘一带一路’创想之时,他是在重新唤起人们对于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经熟悉的繁荣回忆。”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如此评价。

  “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一脉相承。

  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自贸试验区实行“负面清单”,从亚投行开业运营到丝路基金顺利组建,面对“逆全球化”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传递决心、提振信心,强调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勇于担当,心系人类命运——

  2014年—2016年,北京—华盛顿—巴黎—杭州。

  3年来,为应对气候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会晤,推动中美发表3份相关联合声明,并率先批准《巴黎协定》,向联合国交存批准文书。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在习近平总书记“杰出的领导”下,中国“采取了雄心勃勃的行动”。

  肩负历史责任,中国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主动作为一以贯之。

  世界不会忘记,在埃博拉疫情肆虐的紧急关头,在世界最贫困国家减贫的艰难时刻,在阿富汗、叙利亚、乌克兰等危机出现之时,中国领导人主持公道,仗义执言,伸出援手……

  春秋四度,硕果累累。从全面布局到精耕细作,中国“朋友圈”越来越大。

  4年多来,出访24次,足迹遍及五大洲51个国家;在国内会晤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约220人次……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中谋篇布局,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继承中开创新天地。

  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专注倾听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走上联合国讲坛,20分钟的讲话,被15次掌声打断;站在天安门城楼,1700余字的讲话,18次提及“和平”;登上约翰内斯堡的讲台,宣布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描绘24亿人的美好未来……

  英国王室以皇家马车迎请,巴基斯坦等国战机护航,柬埔寨王宫外广场第一次摆上了外国领导人的巨幅画像,所到多国民众夹道欢迎……尊贵礼遇映射出中国在世界中的新坐标。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一项关于世界10个主要国家领导人的正面形象调查,来自30国的受访者认为,习近平名列第一。

  赢得世人尊重,更有维护主权权益的一身正气。

  “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从东海到南海,从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到有效应对所谓南海仲裁案,中国领导人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着眼地区稳定大局,唱响和平发展的主旋律。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此时,挺立历史潮头,中国的世界舞台从未如此广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引领13亿多人民同心筑梦走向伟大复兴

  习近平:“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这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2016年春节前夕,江西井冈山,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这里。在茅坪乡神山村,他向围拢过来的父老乡亲们深情地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此时此刻,“十三五”已经开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上,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4年时间,距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只有30多年。

  一种信念,可以穿越时空,凝聚力量;

  一种梦想,可以改变历史,昭示未来。

  “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这样诉说他的赤子之心。

  党的十八大后,刚刚履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圆梦的坚定决心,开启了一场实现中国梦、夺取新胜利的伟大进军。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伟大梦想,我们底气十足。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5575万人,2016年贫困人口又有1000多万实现了脱贫,中国用30余年时间让7亿多人脱贫,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上升到2015年的14.8%,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重,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驱动激发新的活力,“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惠及民生,三大战略从蓝图向现实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实践,抓住了关键,夯实了基础,中国前进的步伐铿锵有力。

  展望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将首次告别绝对贫困。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实现伟大梦想的最为关键时期,我们认识清醒。

  全面脱贫,淘汰过剩产能,治理雾霾,继续推动财税金融等关键领域改革……人类发展史上,从未有过一个如此大体量的国家,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梦想越伟大,道路越崎岖;越接近山顶,攀登越艰难。

  “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刻警醒在耳。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实现伟大梦想,我们期待满怀。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渐次展开并形成整体构架,指引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

  “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引领中国经济开启了迈向更均衡发展的伟大转型,并在众多关键领域坚定推进改革,从而更好适应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这几年每年都到访中国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利普顿如此评价。

  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引发了世界的关注。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来华参加博鳌论坛期间对媒体透露,他“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仔细拜读了”法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他在和习主席见面时,向他展示自己的阅读笔记,并交流了对创新的看法。

  截至2016年11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12种文字、50多万册,创造了近年来我国政治类图书短时间内海外发行量最高纪录。

  根植于960多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5000多年辉煌灿烂文明的民族精神,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生生不息、磅礴坚韧,这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中国自信。

  “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历史不停向前,梦想时刻召唤。

  夺取伟大胜利,就要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历史关键期,把我们的事业成功推至光辉的彼岸,必须凝心聚力、团结前行,激发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宁夏将台堡这样深情地说。

  夺取伟大胜利,必须依靠实干兴邦——

  为政贵在行。

  一份份工作日志、一张张出行地图,记录并见证着中央领导集体体察世情民意的奔波与足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中央领导同志调研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正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繁重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那样,改革关头勇者胜,气可鼓而不可泄。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要依靠广大干部实打实地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抓住关键重点,赢得战略主动。

  实现伟大胜利,更需增强核心意识——

  从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荣历程来看,党的领袖人物的造就和选择,从来都是历史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在如今的历史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领导和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的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这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又一次关键的郑重选择。

  百年梦想,曾经如此遥远;伟大复兴,今朝触手可及。

  2016年11月9日,在距地面约380公里的太空,中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同习近平总书记进行天地通话。总书记叮嘱他俩“团结协作,迎难克坚”,希望再接再厉,圆满完成后续任务。

  9天之后,在太空站工作了33天的两位航天员成功返回地面,中国载人航天实现新的跨越。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程”上,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治理变革正闯关夺隘,新世纪最壮阔的改革画卷正雄健铺展。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面向未来,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

 

 

  中央政治局示范如何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

  时间:2016年12月26日——27日

  主题: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会前准备:

  对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加强作风建设措施的情况进行梳理

  就中央政治局加强自身建设在一定范围征求了意见

  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同有关负责同志谈心谈话

  重点围绕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自觉接受监督、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查摆,撰写了发言材料。

  会议内容:

  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重点对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联系中央政治局工作,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作风建设的实际,联系自身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实际进行自我检查、党性分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研究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的措施。

  会议议程:

  首先,审议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加强作风建设措施的情况报告》。

  随后,中央政治局同志逐个发言,按照要求进行对照检查。中央政治局同志的发言,认识深刻,体会真切,查摆严格,意见坦诚,交流充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凝聚了力量。

  中央政治局同志的发言把握和体现4个重点:

  一是对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监督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自觉以身作则、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二是对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认识,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扎扎实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

  三是对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认识,加强对党和国家工作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的调查研究。

  四是对中央政治局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带头自律和接受监督、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的认识,对个人廉政情况作出报告,坚持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

  会议总结:

  习近平在讲话中对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的对照检查发言进行了总结,并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准则》、《条例》提出了要求。

  习近平讲话重点有8个方面:

  一是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

  二是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纯粹。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在对党忠诚问题上,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纯粹。

  三是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

  四是无论作什么决定、办什么事情都必须符合大局需要。大家都是这个领导集体的一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拥有多大权力都要执行集体作出的决策,无论作什么决定、办什么事情都必须符合大局需要。

  五是抓好落实,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抓工作,是停留在一般性号召还是身体力行,成效大不一样。讲实话、干实事最能检验和锤炼党性。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深入调研、精准发力,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抓好落实,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真实情况了然于胸。

  六是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

  七是要做勇于自我革命的战士。中央政治局要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方面为全党作表率,做勇于自我革命的战士。要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及时改正错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不仅对下级要敢用,对同级特别是对上级也要敢用。不能职务越高就越说不得、碰不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要多用、常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

  八是党要赢得民心,党中央要有权威,必须廉洁。要强化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端正思想品行,提升道德境界,带头推动党风建设。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政治局的同志首先要做到。要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在依法用权、正确用权、干净用权中保持廉洁,在守纪律、讲规矩、重名节中做到自律。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抵制特权思想,不搞特殊化,加强对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综合摘编自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等)

  链接: 1、什么是民主生活会

  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领导班子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

  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具有重要作用。

  民主生活会应当围绕主题,就以下基本内容进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一)遵守党章,坚定理想信念,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情况。

  (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实行民主集中制,维护领导班子团结,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情况。

  (三)正确行使权力,履职尽责、积极作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反对特权、秉公用权的情况。

  (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艰苦奋斗,清正廉洁,遵纪守法,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情况。

  (五)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改进领导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情况。

  (六)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情况。

  民主生活会由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主持,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通报上一次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和本次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情况。

  (二)主要负责人代表领导班子作对照检查。

  (三)领导班子成员逐一进行对照检查,作自我批评,其他成员对其提出批评意见。

  (四)主要负责人总结会议情况,提出整改工作要求。

  民主生活会每年召开1次,一般安排在第四季度。因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者延期召开的,应当报上级党组织同意。(摘自《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中共中央2016年12月23日印发)

  2、民主生活会如何开出高质量

  开一个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必须下功夫扫除各种“拦路虎”。归纳起来,需要解决浅、怕、泛、诚、改五大问题。

  笃学慎思,解决“浅”的问题

  “浅”,是一些民主生活会的突出症状。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查摆问题置身事外,自我批评避实就虚;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太浅,总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了,看不到问题、不想找问题、找不准问题;分析问题、整改落实浅尝辄止,轻轻松松,和和气气,走走程序就算完成任务。凡此种种,说轻点是敷衍了事,说重点是蒙混过关,问题不聚焦,根源没挖到,整改缺力度,一场严肃的民主生活会很容易成为又一次走过场。

  “浅”只是表象,根子在学习。不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仔细重温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思想认识怎能深刻?不联系工作实际、思想实际学,不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学,不有的放矢、具体深入地学,视野如何打开、境界如何提升?不把自己摆进去、对照标准找差距,不见贤思齐、以先进人物为镜鉴,自身存在的问题怎么找得准、思想根源怎么挖得深?学习态度不端正,静不下来,学不进去,个人自学变成不学,集体学习变成照本宣科,专题讨论变成散议漫议,互动交流变成“侃大山”,民主生活会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学而不思则罔”。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关键是要触动思想、触及灵魂。带着思考深入学习,才可能有心灵的激荡、认识的飞跃。这种思考,必须把自己真正摆进去,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必须克服“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对要害问题退避三舍、只摆现象不查本质”的思维定势,找准自己身上的问题和思想根源;必须对照为民务实清廉的准则,注重改造主观世界,着力祛除思想“病灶”。有了深入思考的充分准备,民主生活会才会成为一场思想的荡涤、灵魂的洗礼,达到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的效果。

  交心沟通,解决“怕”的问题

  “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没面子。”在民主生活会上,“怕”是一部分人的共性心理。究其原因,还在于会前谈心不透、沟通不够。

  “怕”是思想问题,解开这个扣子,还得靠思想工作。驱散“怕”的心理、开好民主生活会,谈心沟通是个关键。思想说通了、扣子解开了、顾虑扫清了,没有心理负担,才可以放下架子、放下包袱、放低身段。诚心诚意沟通思想,推心置腹交换意见,做到有交流、有交锋、有交心,有共识、有共振、有共勉,让人脸上火辣辣、心里热乎乎,“怕”就会变成“敢”、变成“愿”,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落到实处,民主生活会也才能有实效、见成效。

  一些地方在没有充分交心沟通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开民主生活会。于是,或是不敢发言、不愿说话,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或是找不准脉、点不到穴,问题说不到点上、批评打不到痛处;甚至心有怨念、发泄私愤,导致用“批评”抵制批评、用“意见”反驳意见,搞成无原则的纷争。这样的民主生活会,失真、失实、失范、失控,变成了“热热闹闹走过场”,开了也等于没有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召开民主生活会之前,“班长”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的干部群众,都需要进行反复谈心与沟通。首先是要说清主旨,教育实践活动不是打棒子、扣帽子,而是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其次是要明确方法,实事求是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什么说什么、是什么讲什么,不夸大也不缩小;再次是要端正态度,摘掉有色眼镜,摒弃成见偏见,防止从个人恩怨、利害得失、远近亲疏出发看人待事;最后还要提出问题,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见先亮出来,有来有往,开诚布公,一起矫正、一起提高。在交心沟通中统一思想、澄清认识,民主生活会“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才不会落空。

  邓小平同志曾说,如果还是东怕西怕,还是怕讲心里话,我们党的老传统就恢复不起来。交心沟通,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智慧。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更需要诚恳交心、坦诚沟通,培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党内民主生活氛围。

  把脉聚焦,解决“泛”的问题

  泛泛议论、漫无边际、言不由衷、言不及义……“泛”的问题,是民主生活会的大忌。这类问题不解决,开会就会走神散光、走调变味,达不到团结—批评—团结的效果。个中症结,还在于把脉不准,聚焦失真。

  民主生活会是严肃的组织生活,只有找准问题、抓住要害,才会触及灵魂、开出实效。然而,一些人出于种种考虑,“打太极”,“跑火车”,“搞装潢”,把问题捂着,把矛盾盖着,使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破解“泛”的顽症,既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更要有以身作则的担当,才能把对脉、聚准焦。

  把脉聚焦,就要把聚光灯打到自己身上,树立主角意识。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不论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应把自己摆进去,各认各的不足,各领各的问题,各找各的根源。一把手尤其要有批评的自觉,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带头进行整改,决不能抛开主角去“运动群众”,更不能搞“领导有病,群众吃药”。

  世界上的事情最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最讲认真。在召开民主生活会的过程中,瞄准真问题、倾注真思考、下足真功夫,就一定能排除“泛”的困扰,切实改进作风,扎实解决问题,以实效取信于民。

  推心置腹,解决“诚”的问题

  现在一些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效果有限,导致这一党内民主的重要形式功能退化:有的铺天盖地谈工作,遇到思想作风问题就悄悄转弯,议题跑偏;有的谈成绩头头是道,摆问题轻轻带过,文过饰非;有的该回应的事项不回应,该剖析的问题不剖析,隔靴搔痒;有的以抽象代替具体,以共性代替个性,以班子问题代替个人问题,笼而统之。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诚”上出了问题。

  民主生活会是解决党内问题、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方式。对党忠诚,为人坦诚,对同事诚恳,对组织诚信。诚,是党员应有的态度和品格,是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的基础。推心置腹、开诚布公,有缺点谈缺点,有意见说意见,勇于自我剖析,帮助同志进步,才能真正达到改进作风、共同提高的目的。反之,会上“你好我好,互不干扰”,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听起来知无不言、实际上言不由衷,表面上和和气气、内心里疙疙瘩瘩,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组织和他人,民主生活会即使看上去“成果”再多、交流再“热闹”,也不可能触及灵魂,推动全心全意的反思和整改。

  “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党章对我们的基本要求。对党组织忠诚不渝,体现在查摆自身问题上,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藏藏掖掖、遮遮掩掩,闻过则喜、闻过则改;体现在开展批评上,则是实事求是,坦诚相见,不存杂念,不塞私货,不凭主观臆断,不凭道听途说。延安整风,毛泽东与战友定下“君子协议”:各自检讨,把话讲透,不准记仇,不影响工作。如此推心置腹的真诚态度,为我们今天开展民主生活会树立了典范。

  高质量的党内民主生活会,是党自身建设的防腐剂,能有效检验党员对组织的诚信和对同志的信义。党的领导干部,都应该恪守一个“诚”字。认真对照党章要求,以诚心诚意信任组织,以襟怀坦荡对待同志,以剖肝沥胆要求自己,就一定能开成一个触及思想灵魂的民主生活会,找到作风整改的突破口。

  立言立行,解决“改”的问题

  民主生活会开得如何,最终都落在一个“改”字上。虽然整改任务大多须到会后才能完成,但会前要有改的准备、改的决心,会上要有改的承诺、改的规划。总之一句话,开好民主生活会必须“改”字当头,立言立行。

  行动比表态更重要。改作风,群众不看讲得多么生动精彩、列了多少问题单子,关键是看哪些薄弱环节得到改进,哪些作风顽疾得以祛除。正因如此,民主生活会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创造条件、畅通渠道,让群众全程参与、提意见、做评判,将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置于广泛而有效的监督之下。在此基础上及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任务进度、列出完成时限,并在一定范围公开,才能传导不得不改的压力,增进立行立改的动力。

  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查摆问题不留死角,是民主生活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抓紧建章立制,巩固改的成效,同样应成为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聚焦“四风”、诊治痼疾,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不是做做改的样子、以解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从体制、机制入手,对先期整改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制度的形式及时加以巩固,才能让既有效果沉淀、升华。在这个意义上,民主生活会应该就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等制度作出安排,以实现作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不解决问题就会失信于民。如果只是认识深刻了,决心下定了,问题聚焦了,谈心也充分了,但最终“山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看不到行动,见不到变化,群众怎能不失望,活动焉能不“走过场”?这种缺乏实效的民主生活会,会加剧人们对党内民主生活的忧思。民主生活会的目的,是统一思想、促进作风、加强监督、增进团结、提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会开了却没有“改”的行动,不是认识不到位,就是能力有问题。

  民主生活会要想开出高质量,必须着力于“改”、落实于“改”。群众最反感逢场作戏、说一套做一套,最看重知行合一、言必信行必果。以民主生活会为契机,拿出改的诚意、坚定改的决心、谋求改的成效,方能以作风建设的实绩,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摘编自2013年9月《人民日报》系列评论员文章)

 

 

  略论“政治信仰缺失”的成因与对策

  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

 

  作为一次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的中央全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综合此前相关调查、公开报道和各方面反映情况,一些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特别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出现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淡薄现象,是我们今天“全面从严治党”最应当聚焦并着手解决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被称为“史上最强”措施之一的是中纪委在通报对违纪党员领导干部的处分决定时,突出强调其违反党纪的性质与事实。据媒体统计,诸如“进行非组织政治活动”“对抗组织审查”“违反政治纪律”“搞团团伙伙”“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等表述,多次出现在中纪委的通报中,体现了中纪委对“纪委不是党内的公检法”“严格纪法区分”“‘依纪’而不是‘依法’开展纪律审查工作”的践行。纪检工作上要体现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组织工作上要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更高更严要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两大基本思路。不久前,中纪委一句新的对违纪的表述——在对国家统计局原局长王保安的处分通报中指出其“毫无政治信仰”,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关注。

  斯大林在《悼列宁》一文中说过,我们共产党人“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这里的“特殊”,特就特在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是组织体系,也是信仰体系,这个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共产党“有自己的完整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它要求党员相信马克思主义”。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活动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谈到了信念与信仰问题。他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作为曾经的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王保安及其所代表的一批具有相同性质的党内腐败分子为何“毫无政治信仰”,以及如何铲除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一点理论上的分析。

  部分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的基本成因

  有学者曾说,政府一旦陷入“塔西陀陷阱”中,老百姓就会成为“老不信”。与之类似,丧失了理想信念的党政领导干部也会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老不信”——他们不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不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前途、不信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够取得成功,而沉迷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大肆敛财等与共产党宗旨相违背的生活方式之中。他们的所作所为,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造就“四个铁一般”干部的要求谬以千里。笔者认为,深究这一现象的基本成因必须从内外两方面来归纳总结。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部分党员干部政治信仰产生外部影响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这使得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对于“资本主义能否终结历史、社会主义是否大势已去”这个问题产生了思想上的疑惑,从外因方面引发信仰危机的出现——“信仰问题之所以在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凸显,就在于社会主义的前景始终是一切争论的焦点”。如果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正确看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性质、使命和趋势,就会在两个历史维度上作出错误的判断——对于过去,我们党以及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奋斗史将会被彻底否定;对于未来,向着什么样的社会理想继续前进的动力将会被彻底丧失。

  精神上没有“钙”的支撑,消极腐败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从党的建设角度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普遍赞同“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东剧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解放事业遭受到了巨大挫折。在那个紧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全党作出了表率——他指出:“中国是大国,也可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垮,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垮不了。东欧、苏联的事件从反面教育了我们,坏事变成了好事。问题是我们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再把这样的好事变成传统,永远丢不得祖宗,这个祖宗就是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要吸取苏东国家后期领导人治党软弱、治国无为的教训,坚定不移地狠抓从严治党。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强调:“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我们常说,“南方谈话”是一篇伟大的解放思想宣言书,邓小平同志铿锵有力的论断极大地解放了我们的思想,给予我们毫不动摇地信仰《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以信心、勇气和力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了蓬勃生机,非但没有步苏东之后尘,反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贸易国、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无可辩驳地终结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越来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向往社会主义的人们“信仰重建”的基本依据。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者的党员领导干部,如果在今天依然追问社会主义前景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理想丧失的挡箭牌,恐怕越来越不合时宜,只能暴露出自己是政治上的糊涂人。

  经受不住“四大考验”内在地导致部分党员干部信仰缺失

  造成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信仰缺失的内因即根本原因,是他们在思想上没能经受住“四大考验”,在一系列攸关我们党执政地位的挑战面前败下阵来。党的十八大报告一个突出的历史性贡献,就是提出了我们党当前面临且必须赢得的长期、复杂、严峻的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在这四大考验中,改革开放考验和市场经济考验既是经典作家没有论述过的新问题,又是对党长期执政更具致命性的挑战。“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有一句名言:“真正的问题都出现在‘革命的第二天’。那时,世俗世界将重新侵犯人的意识。”具体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丹尼尔·贝尔所言的“世俗世界”就是一些人鼓吹所谓“告别革命”“告别崇高”的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共产党过去是“革命的党”,而现在应当“告别革命”,转变为一个“改革的党”。这一论调的失当之处就在于,其认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改革这两项使命是彼此割裂、二元对立的,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必须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五讲话”、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发表的讲话等多个重要讲话中,都反复提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句来源于《长征组歌》的豪言壮语。可见,在习近平党建思想体系中,尽管各个历史时期所要肩负的使命有所不同,但共产党只有一个,不能自己割裂自己的历史。

  革命史观、革命精神、革命理想是共产党人宝贵的思想财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不可轻言“告别”。“两个告别”的要害,就是让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特别是其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替换掉共产党人头脑中追求革命理想、追求崇高事业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在思想上对共产党“不战而胜”的目的。与“两个告别”有很大关联的另一种思潮认为,“党有自身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既然如此,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应当私字当头,先私后公。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回顾列宁的一个论点。1904年,为带领布尔什维克反击甚嚣尘上的孟什维克机会主义,列宁撰写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名篇《进一步,退两步》。他针对孟什维克主义代表人物马尔托夫“每个示威者、罢工者都可以自称为党员”的错误思想,指出这是“把社会民主主义降低为罢工主义”,即决不能把党这个“先锋队”混同于一般群众。

  今天一些人鼓吹“党有特殊利益”论,实质就是要把共产党降低为社会民主党,与马尔托夫百年前的谬论何其相似。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是在“手段”的意义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他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与新自由主义主张“市场永恒论”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使得党员领导干部善于利用市场经济而不是被市场经济利用,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这一课题解决好了,信仰危机将不复存在;解决不好,苏东殷鉴并不遥远。

  用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根治信仰缺失问题

  无疑,王保安和王保安们在八千多万共产党员中仅是数量上的沧海一粟。然而其对共产党员这一称号带来的污名和对党旗的抹黑,则是让人非常惋惜的。彻底根治少数领导干部信仰缺失问题,使得中纪委“毫无政治信仰”的斥责终结于王保安,对党的执政地位,对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信仰危机是形而上“道”之所属,虽彻底解决远非朝夕之功,但也绝不是一个无解之谜。“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是邓小平同志开展党建工作的两个重要抓手,在笔者看来,这两点也可以为彻底根治“毫无政治信仰”问题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

  要着力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关键少数”这四个字来形容党员领导干部,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抓主要矛盾”的哲学思维。党员领导干部虽然在八千多万党员、十三亿人民群众中只占“少数”,但对于治党治国却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也无怪乎习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后首访深圳时谈到了苏联剧变前夕苏共干部中“并无一人是男儿”的历史悲剧。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信仰什么、抵制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并非个人的小节,而是关乎党的形象、党的执政地位的大义,故而必须旗帜鲜明,容不得半点模糊。

  有人一提到理想信念教育,就觉得“左”、就觉得“空”,对于这类想法,我们要作出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干部教育的污名,必须坚决予以驳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坚持用与时俱进的观念开展与推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当前,我们重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重点发力。

  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的“精准性”。一直以来,我国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在误解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提出的“灌输论”,将“灌输”错误地理解为“大水漫灌”与“填鸭教学”。在实践中,这必然会引起被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疏远甚至反感。事实上,列宁的这一提法意在反对工人阶级内部的“自发性”,号召工人阶级与一切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作斗争,突出的是目的上的斗争性而非手段上的强制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逐渐意识到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的“精准性”问题,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及时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全文并出版这些重要讲话的专题摘编本。在此仅举一例——刘云山同志指出,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与党和国家整体形势同步向好”,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及时权威地全文或部分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几次重要会议、座谈会上的讲话,让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在思想上有了主心骨、在政治上有了依靠感。下一步,我们要更加做精做细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头脑中的理论盲点与困惑。唯有此,理想信念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达到目的。

  用理想信念教育缝合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现实存在的“两张皮”。在一些干部看来,讲学习、讲政治与干业务是“两张皮”,仿佛可以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这种观点的失当之处,是把自己混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事务主义的官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像焦裕禄、杨善洲那样既有崇高理想信念,又扎扎实实服务人民的共产党的好干部。事实上,理想信念教育和从事具体业务在社会主义社会是有着同一指向性的,即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领导人多次指出这两者是“一股绳”,要努力实现“两不误、两促进”。在“一·五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了这二者的同一性与互促性——他说:“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这就涉及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世界观问题。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住信仰缺失问题

  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靠纪律”,是广义上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在内的纪律。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看待党员领导干部政治信仰建设问题,笔者认为有两个着力点必须重点把握好。

  善于运用党规党纪来确保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具有纯洁性。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共产党人的“纯洁性”问题。他特别强调:“信仰纯洁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纯洁”。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抵御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不仅要靠自身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更要靠全方位扎紧的制度笼子,更多地用制度来治党、管权、治吏。

  如前文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明确了纪检工作与公检法、反贪部门在性质上的区别所在,不断强化纪律检查部门监督执纪问责的工作职责。2015年底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条例》第一次细化了六种违纪行为,特别地将政治纪律列在了前面。纵观《条例》中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诸如“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妄议中央大政方针”“丑化党和国家形象”“诋毁、污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歪曲党史、军史”“搞团团伙伙”等,哪一项不是丧失理想信念、缺乏政治信仰导致的恶果呢?由此可见,党规党纪更加重视政治纪律是很及时、很有现实针对性的。从王保安身上可以看出,信仰坍塌是党员领导干部滑向腐败深渊的第一步。中纪委通报王保安“毫无政治信仰”是一个标志,“纪委管信仰”应当成为新形势下纪检工作的新常态。

  把政治信仰是否坚定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今天我们党正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这里的“人”,指的就是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把“高素质”片面地理解为“有本事”“有能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的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不合格,经不起风浪,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党需要的好干部”。可见,共产党的干部标准要比资本主义社会选拔官员标准严苛得多,这种“严苛”,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应该认识到,把政治信仰是否坚定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首要条件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在“一·五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衡量党员领导干部有无政治信仰的“四个能否”标准,即“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标准的作用,就如同一个筛子,从源头上把毫无政治信仰的人筛出去,小痈才不会发展成大患,党领导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最终胜利。

  

 

互联网时代怎样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王 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不深’‘不透’‘不多’,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没有真学真懂真信”。可以说,在近年来我国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在理想信念方面“什么是”及“如何做”这些深层问题的认知上,出现了一些分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在“互联网+”时代下,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势在必行。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非信仰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重要的指导思想,当前却存在惑而不知、知而不信的状况。大学生必修马克思主义课程,但被一些大学生只当成考试内容,而不是一种信仰;甚至有一部分青年,正处于渴望信仰却什么都不信的迷茫状态。在2014年9月由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发起的有关当今社会病态排行的调查中,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信仰缺失”位列之首。由此反映出,信仰缺失已经是当下社会问题的一方面。而信仰不坚定者,尤其是思想还不够成熟、经验还不够充足、责任感还不够强烈的大学生,容易颠倒理性与非理性两者之间的关系,轻理性、重非理性,使非理性渐渐代替理性,进而使青年陷入马克思主义非信仰化泥潭。一些人摒弃精神产品,将物质化的东西列为自己的信仰,甚至有人说票子、房子、车子就是信仰的“三位一体”。这种对物质的崇尚,渐渐颠覆了青年的价值观与崇高信仰,使信仰变得庸俗。

  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化与教条化。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所代表的精神,时代的进步实际上是多数青年努力奋斗的结果。我国从任人宰割到站立起来;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步入小康社会。每一次历史前进的步伐,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但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授之以鱼”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知识和社会实践信息,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此种简单化和教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影响了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对硬邦邦、抽象化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接受度,更容易引发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抵触,使马克思主义信仰陷入危机。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利化与世俗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当前一些青年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视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日渐功利化、世俗化。信仰功利化的本质在于通过市场价值取向取代人生信仰取向,进而颠覆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精神,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有能带来更多的金钱与权力,才值得自己去信仰。在此种错误思想的指引下,使得青年的价值观发生重大改变,变得功利、世俗,做任何事都用“回报多少”来衡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权力腐败和贫富分化逐步挤压新一代青年成长的空间。政府官员滥用职权挪用公款或贪污受贿,层出不穷的腐败手段,令人惊叹的腐败金额,无不冲击着大众的视觉与思想。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拉大,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并未将带动后富作为己任,反而成为既得利益群体,以各种手段阻碍国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利用“互联网+行动”,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力

  为保障国内互联网金融往健康方向发展,2015年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使传统互联网从一个外在工具变为核心引擎,在带动各领域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创新,包括社会思想、个人价值观的推陈出新。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应成为当代青年思想与行动指南。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出现,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社会问题在价值观层面的表现。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信仰,将导致国家走向灭亡;青年作为保卫国家的堤坝,一旦丧失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信仰,堤坝将会瞬间崩塌,使国家发展陷入困境与危机。面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非信仰化,“互联网+行动”应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塑与培养引擎,整合社交媒体、关系应用、大数据等资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一个开放、互动的公共服务平台,使马克思主义得以成为大众青年及党员干部的坚定信仰。

  利用“互联网+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力

  当前,国内互联网形成这样一个怪像:只要牵涉到公权力,无论事态真假,总会遭到网民的非理性质问与怀疑。此怪像的形成,与互联网群体极化有关,也与马克思主义遭遇信任危机有关。而要解决该危机,就需要从教育入手,教育是接受真理和改变乱象的最重要手段。诚然,“互联网+教育”是最佳选择。

  “互联网+教育”是与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不同的“授之以渔”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以一个无边界无时间限制的网络、一个连接两边的移动终端为基础,为百万学生提供实体学校与网络学校、面对面教授与跨国度联网视频教授等更广阔、更便利、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接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互联网+教育”通过融合电视、电脑、手机、录音等媒介和手段,让刻板的文字配合上生动形象的动画、丰富多彩的图像、情感丰富的语言,从而在教育中激发青年的“敏感点”,让青年在不断感染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比如当前在新型网络平台中形成的以名校为首的远程教育,凭借便利的学习途径、轻松的掌握方式、以及多彩的视觉盛宴,最大化地激活了受众的认知模式,使得原本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配合上丰富的色彩、通俗的语言、形象的图片,变得趣味盎然,使广大受众直观、透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魅力。促使公众在实践中主动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在检验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并以该理论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指南。要通过“互联网+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力,要求党员应先做好表率,在远程教育中主动发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潮,以带动其他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探讨。

  利用“互联网+媒体”,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力

  “互联网+媒体”所形成的网络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缺陷, 而成为具有互动传播方式、能发表意见的双向传输平台。网络新媒体囊括了当前各种搜索引擎、各类门户网站和论坛、网络报纸和期刊、博客、短信、彩信、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在内的新型网络媒介与工具。

  通过“互联网+媒体”,能够借助这些新型的网络媒介与工具,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力。在新媒体平台上,政府部门及其他机构可自由发表重要政策和各种信息,受众可随意发表言论和见解,微博、微信及手机APP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更是将这种重要政策、信息与言论、见解的发表推向顶峰,从而形成互动交流与讨论,架起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群众交流和反馈的桥梁。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储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实践案例、重大事件等知识,则为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交流渠道。在交流与反馈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内化,无形中使群众告别信仰迷茫状态,重获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者为中共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委党校副教授)

 

 

西方文化霸权的四大“法宝”会不会失灵

金民卿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但是文化领域的全球化发展并不是均衡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霸权不断在全世界蔓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透视这种文化霸权的发生逻辑和现实展开就会发现,资本支持、技术控制、规则垄断、话语操纵,是西方文化霸权的四大“法宝”。

  资本支持

  西方国家借助强大的资本力量建立了巨大的媒体帝国,试图形成覆盖全球的媒介霸权

  现代语境下的西方,是指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西方世界处于资本的全面控制之下,资本是全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和最高意志,资本家成为资本意志的执行者,国家政府成为资本的工具,媒体舆论成为资本的喉舌。

  西方国家借助其强大的资本力量,改造和培植服从他们意志的外国知识精英。知识精英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上而下地影响社会大众,又能够自下而上地影响政治上层,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产生强烈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通过教育培训、学术讲座、学术赞助、教师派送等方式,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精英接受和传播西方文化精神,改变本国的知识传统。

  美国很早就开始通过改造知识精英实施文化渗透,把文化交流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第四维”(菲利普·库姆斯语)。从1948年开始,美国就花费巨额资金推出最大的对外教育文化交流项目,即“富布赖特项目”。该项目主要资助世界各国的大学生、学者、文化精英和学术团体到美国学习、访问和研究,因而也被人们视为“对美国国家长远利益投资的一个典范”。到20世纪末,这个项目资助的各国学者就已超过25万人,覆盖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经美国精心挑选的外国人员回到本国后,大力传播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

  借助资本力量的支持,捐赠或推送反映其文化意识形态的图书资料、学生教材,是西方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东欧剧变后的第一年,美国就向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捐赠了12万册图书,这些图书在这些国家的制度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一些名牌大学的经济学教材绝大多数都是美国的原版教材,从而使得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我国的主流经济学,而党和国家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编纂的体现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工程”教材则被边缘化。同时,一些境外资本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之机,大举进入文化领域,对我国文化产业的价值观导向造成了巨大影响。一些境外势力以基金会为平台渗透其价值观,甚至制造社会动荡事件,如美国民主基金会对中国极为重视,他们所资助的中国项目主要是“藏独”“疆独”分裂分子、“民运”势力和各种“民权”团体等。

  西方国家借助强大的资本力量建立了巨大的媒体帝国,试图形成覆盖全球的媒介霸权。美国借助其经济优势,形成了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垄断了全世界近90%的新闻信息,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其网络更是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向全世界推行美国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和有线新闻网(CNN)等媒体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信息总量的100倍,这种强大资本支持下的信息传播,毫无疑问是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的强有力方式。

  技术控制

  网络技术上的非对称性,严重削弱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能力

  西方国家在传媒技术上的控制权同西方文化内容结合后,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的能量就能够加倍放大。利用多种传媒平台开辟文化渗透的多元化途径,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入侵的重要方式。一些境外势力在我国周边地区设有30多个电视广播转播台,每天以170多个频率对我国播出合计60多个小时,还有一些国家从本土向我国发射信号,共有50个境外电台使用300多个频率对我国进行广播,特别是对我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宣传覆盖,美化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对我国形象进行歪曲和攻击。

  西方国家的技术控制尤其体现在互联网技术方面。全球共有13台根域名服务器,其中10台在美国,其余3台各设置于英国、瑞典和日本,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借网络高速公路加入互联网,这必然造成网络管理和抵御文化渗透的被动。美国拥有国际上最大的CPU芯片制造业、世界使用最广泛的Windows操作系统、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以及由其制定的TCP/IP协议等。互联网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使得美国拥有绝对的网络控制权,拥有了占全球范围90%左右的信息发布量,成为无敌的网络帝国。从网络语言的使用到搜索规则的制定,都是按照美国化的价值预设和思维模式进行的。

  网络技术上的非对称性,严重削弱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能力。他们在网上接收海量信息时,必然深受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发展模式等方面的严重渗透。此外,他们对于网络传播只能进行内容管理而缺乏有效的技术管理,只能进行事后管理而缺乏有效的事前管理,只能进行思想管理而缺乏有效的行为管理。例如,我国对于境外网站上发布的错误言论,无法从技术上彻底根除而只能屏蔽;对于网上曝光的群体性事件等难以做到事前管控,往往只能待其形成舆论焦点后才能介入;对反华势力的言行只能采取封堵、删帖等措施,而这些措施则又被西方国家指责为“文化专制”“限制言论自由”等。

  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渗透、反渗透乃至政治斗争的主战场。一方面,拥有网络霸权的西方国家,对内大力净化本国网络空间,镇压像“占领华尔街”这样的反资本主义活动,打压国内的反种族运动,驯服工运领袖;另一方面,他们对外大肆进行“民主人权输出”,实现所谓的“民主人权落地”,影响和干扰他国的文化自主发展和民选政权。例如2011年,西方操控下的突尼斯“小商贩之死”事件,最终演变为该国政权的倒台和领导人的逃亡,是一场典型的“推特革命”。

  规则垄断

  垄断国际文化标准,是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的有力武器

  当今的文化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化操控下的一种主观审视。西方国家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解释方面拥有主动权,而其他国家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或迎合这些发达国家所制定的规则。

  垄断国际文化标准,是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的有力武器。诺贝尔奖、奥斯卡奖、戛纳电影奖等诸多国际文化大奖的标准和规则,往往都掌握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手中。非西方国家要想赢得这些国际文化大奖,就必须遵循其意识形态。这些所谓的国际标准,在表面上并非要消除地域个性、民族特色,他们甚至公开宣扬多元化,但其内在的逻辑则是要使非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中必须带有西方所限定的标准。西方文化中流行的“东方主义”观念,实际上是关于东方“永远不变的”文化想象。他们把一些诸如怪异、野蛮、愚昧等完全变形的东西强加给东方。这种在“西方中心论”左右下的“东方主义”,先验地把西方作为东方的评判者,东方文化必须经过西方的审视才能够进入西方把持的国际文化界。

  文化标准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文化标准权是国际文化交流以及意识形态碰撞中的核心权力。西方国家垄断的文化准则约束了非西方文化人的世界性影响力,后者要想在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适应西方文化的逻辑规则和评判标准,把自己塑造成为西方文化标准的模仿者和执行者。这一点在我国文化国际化的发展中就有明显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人开始走向世界,他们谋求国际参与、努力实现外向发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这些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文化标准的被动迎合为代价换取的。一些在国外获奖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不惜丧失民族文化尊严,着力迎合西方的评判标准,刻意发掘和展示西方人感兴趣的本土文化经验和记忆,让西方人见到一种符合其意识形态的文化想象,而这些文化展示往往同当代中国人的文化体验完全不同,那些真实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作品则罕见其获奖。

  话语操纵

  西方国家进行话语操纵的主要方式,就是制造所谓的普世性话语

  西方国家实行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话语领导权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控制。福柯曾指出:“话语是一种压迫和排斥的权力形式,它使人们不能在话语之外进行思想。”在现代文化环境中,话语占领也就是权力占领,某种话语一旦占据决定性的地位,就会成为普遍性话语,约束和限制文化创作及其传递。西方文化借助强大的资本支持和媒介力量,成为文化话语的制造者、引导者,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西方国家文化话语的追随者。

  西方国家进行话语操纵的主要方式,就是制造所谓的普世性话语,把特殊性经验上升为全人类的共同遵循,局部性认知幻化为普世性价值,地方性理论推广为普遍性话语,形成了文化传播中的先验优势,诱导或强迫其他国家按照这样的话语体系来理解世界,西方化的普世价值论就是典型代表。它立足于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治理实践,从历史文化中继承了民主、自由、人权等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概念和术语,提炼出包含着特定利益诉求和政治意向的所谓普世价值观。这些术语概念表面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追求,但实际上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物。之后,把这些价值观的具体内涵、阶级利益和政治倾向掩盖而只强调其普遍性涵义,把具有地方性特点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夸大成为世界性的思想,把具有自身特点的制度模式夸大为普适模式,以普遍性和人类性遮蔽特殊性和阶级性,把自己打扮成为人类道义的制高点,把文化霸权合法化为共同价值、先进理念、合理制度的建构和普及。“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观念就是如此,它们把不同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争端“去阶级化”“去意识形态化”,并将其归结为“争取认可”的斗争。在此基础上,西方国家进一步提出,长期追逐“争取认可”的斗争已经终结,西方价值观、美国式民主已经代表了人类价值追求和政治文明的顶峰,其他地方只要以此为标准就可以了。

  此外,还有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制造引领性话语。西方国家抱着特定的目的,制造所谓的“民主国家”与“独裁国家”、“市场经济体”与“非市场经济体”、“反恐国家”与“恐怖地区”等特殊话语,并把这些话语扩展成为主导性话语,从而获得话语领导权,充当掌握国际标准权的国际裁判,肆意给某些国家贴标签,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动辄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结束冷战”“自由民主至上”等旗号,干涉别国的主权和内政。

  在一定程度上说,当代文化全球化已经演变为西方操控下的一场关于话语权掌握与争夺的斗争。话语领导权的拥有,成为西方文化霸权的重要一步,为其价值观念的实施和意识形态的殖民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合法化依据。在话语控制的基础上,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在被输入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渗透,以美化了的形式影响着被输入国的文化认同,不断侵蚀其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甚至中断该国的自主性文化发展过程,造成该国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危机。(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逆全球化将开启“新春秋战国时代”?

何建华

 

  逆全球化的问题,其实反映的是西方世界出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西方世界以及白人族群不会自甘消沉。因为资本的属性是逐利,帝国的本性是掠夺,加之从殖民主义时代演绎而来的“生存空间”理念,决定了西方世界为了自身利益,会竭力进行新一轮的策略调整、力量聚合和规则改变,力图重建控制力和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朗普会激发白人“西部牛仔”基因里的狼性、野性、血性的复苏。利益之争将导致博弈加剧、连横合纵以及世界各种力量之间的重新洗牌和震荡平衡。这也许将催生形成类似春秋战国时代那样的局面。

  特朗普即将宣誓成为美国总统的时刻日益临近,整个世界局势变得越来越微妙。特朗普所代表的逆全球化潮流,使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变动性与不确定性增加。近现代几百年来形成的西方主导世界模式也许会改变,大国多极博弈制衡可能成为新趋势新格局新常态,不同区域、不同族群之间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之争将会加剧,世界有可能进入一个“新春秋战国时代”。

  对于这个逆全球化甚至反全球化浪潮,有人认为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有人认为是大势所趋、在所难免;有人认为是短暂回流、调整平衡。到底该如何看?记得半个世纪前,未来学家预言人类居住的地球将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很快,“地球村”这一概念成为不同区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人们的共识。那么,今天怎么又会冒出一股逆全球化浪潮呢?

  这里,不妨回顾一下上世纪90年代初几乎同时发生的三大世界性事件。第一件,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并将国家权力和核密码箱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标志着冷战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二件,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第三件,1991年1月至2月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对伊拉克进行局部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三件事,再加上互联网技术开始进入广泛的商用民用,标志着二战以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人类社会大步踏入全球化时代。

  可20多年过去了,全球化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游戏似乎难以玩下去了。如果按照驱动全球化的五大要素分析,即贸易的开放程度、资本流动、科技和意念交流、劳动力流动、文化整合性。其中,主导这一波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是西方价值、大国力量以及资本扩张、财富掠夺。在这个美国主导的游戏中,一个最主要问题是它将自己家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到别人家中。而逆全球化的抬头,说白了就是现在美国人也认为自己没有力量来充当“世界老大”“国际宪兵”了;“欧洲兄弟”也感觉一个碗里吃饭很难,英国公投“脱欧”也许是为了“脱美”,下一步意大利、法国等多米诺骨牌会不会倾倒,令人关注。

  可见,逆全球化的问题,其实反映的是西方世界出了问题。特朗普的当选,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以白人为主体的美国社会开始寻求自我救赎、自我更新、自我变革之路。

  而就全球治理变革而言,则需要跨越“三道坎”:如何应对政治上的反建制潮流?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虚拟经济挑战?如何应对愈演愈烈的全球文化冲突?

  事实上,这“三道坎”的策源地基本上在西方世界,因果报应之下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一系列棘手难题。这些难题集中表现为:美国内生性制度病症引发社会撕裂;虚拟经济异化造成贫富差距、引发民粹主义;白人种族主义抬头带来社会危机;英国“脱欧”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全球文化冲突带来的中东困局及“难民潮”;恐怖主义袭击的潜在威胁,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西方世界以及白人族群不会自甘消沉。因为资本的属性是逐利,帝国的本性是掠夺,加之从殖民主义时代演绎而来的“生存空间”理念,决定了西方世界为了自身利益,会竭力进行新一轮的策略调整、力量聚合和规则改变,力图重建控制力和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朗普会激发白人“西部牛仔”基因里的狼性、野性、血性的复苏。利益之争将导致博弈加剧、连横合纵以及世界各种力量之间的重新洗牌和震荡平衡。这也许将催生形成类似春秋战国时代那样的局面。

  特朗普新政理念中的逆全球化,本质上是要维护、拓展西方白人的“生存空间”,这就必定会给当今世界带来震动和改变。首先,在执政理念上,“使美国再次强大”和“美国优先”,会不会使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发展得更扎实、实力变得更雄厚,会不会改变多极世界的格局?其次,在经济方面,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对内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会不会对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和游戏规则带来变化,会不会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和中国产生影响?再次,在地缘政治方面,可能会利用美国现有的“超级大国”地位,采取各种非常规手段改变各种游戏规则,促使资本回流美国,从而重塑美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最后,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尤其是大国的公共政策呈现互联互通的分享示范效应。特朗普的个性风格及新政影响,会不会产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导效应,给其他国家乃至世界带来冲击?

  综合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基本判断:特朗普的逆全球化标志着全球进入一个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的震荡、调整、修复和平衡的新时期。随着特朗普入主白宫日益临近,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人们的焦虑感在增强。关于这位候任总统的评语也越来越“煽情”,一些精英治理温和时代久违的政治术语频频出现,如“极右翼”“白人优越论”“社会断层,寒冬将至”“我们将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等。学界争议讨论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如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全球化与保守主义、“白人至上”与种族主义、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互联网民主与互联网政党等。这些现象表明,美国永远称霸全球的堂吉诃德式神话将难以支撑。

  面对这股在西方世界蔓延的“逆全球化”浪潮,我们不可能置身度外。围绕特朗普执政对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中美关系前景,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机遇说”,认为特朗普不是老道的政治家,政策取向是朝国内收缩,“亚太再平衡”力度会减弱,也许会给中国发展带来新机遇;二是“博弈说”,美国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排在其身后的“世界老二”的博弈史,现在博弈的对象是中国,二者之间的激烈博弈不可避免;三是“战争说”,美国当选总统正在动员一场大规模的毁灭性战争,核战争似乎都“不再不可想象”。

  这些观点有所不同,但我们确实应当认真地应对特朗普带来的不确定性复杂因素,运用中国人的胆魄和智慧,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巨大变化,不断调整创新全球治理、治国理政的公共政策,切实做好各种预警预案。一句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从特定意义上看,全球化应当是人类的正确选项。如果逆全球化成为主流,保守主义、孤立主义占据上风,对人类来说也许不会是好事。有鉴于此,习近平同志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具有深邃的时代意义。(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