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萧县经济发展的调查
2010年08月02日

关于萧县经济发展的调查

县政协主席  李茂祥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进一步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皖北争先、全市率先”的战略目标,最近,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萧县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就如何加快萧县经济发展提出了具体意见与建议。主要情况如下:

      一、  整体评价

调研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对萧县经济发展总体评价好、满意度较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明确,口号响亮。在今年的县人代会上,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发展为主题目标,号召全县上下把握发展的主旋律,并提出“皖北争先、全市率先”的响亮口号,它迸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经济发展的斗志和热情。

      2、思路清晰,措施得力。牢固树立了“工业扩张、城镇扩容、农业提升”的三大战略思想,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坚持农业稳县,工业强县,项目立县,开放兴县理念,动员广大干部在危急中把握发展机遇,全面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一系列发展举措,全县经济逆势而上,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3、形成合力,善抓落实。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四大班  子形成合力,凝心聚力抓经济发展,呈现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对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业项目,农村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城镇建设的重点项目,都分工到单位,明确到四大班子每个人,定期调度,经常督查,形成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地扎实开展。

      4、政绩显著,群众满意。去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二次产业历史性的突破一产,财政收入、农民纯收入、节能减排、人口出生率,各项主要发展指标位居全市前列,有些指标居全省前列,创历史新高,群众称赞,目前是萧县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其主要表现:一是一产仍偏重。其一,去年萧县经济发展实现了二产产值突破了一产产值的局面。但一产偏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其二,因受科技投入、土地流转等瓶颈的制约,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现代化农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三,农业抗风险能力弱。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二产档次相对较低,主要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现有工业底子薄、规模小、层次低,也面临着严重的存在和发展问题。三是三产发展严重滞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更少。四是产业之间关联度小,产业结构趋同。

      2、城镇化水平低。全县23个乡镇,多数乡镇基础建设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产业、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多。一是财政制约。萧县目前还是吃饭财政,加上县、乡、村均有债务包袱,财政杠杆作用难以发挥,支付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二是金融制约。我县为金融高风险区,状况虽有改善,但金融环境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环保承载能力弱的制约。由于历史原因,我县环境污染负债较高,现有排污企业监督治理任务繁重,环保风险仍很突出。四是土地制约。由于土地指标少,且用地报批费用高, 也成为萧县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4、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萧县现有壮劳力约80万,随着大量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催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三、意见和建议

调研组通过调研进一步认识到: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是特色化、多样化经济,是城乡一体化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最终方向是现代化经济。基于这种观念,就加快萧县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与建议:

      1、要把科学发展贯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随之转变工作指导方式,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做到速度效益结构相统一、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把优化经济结构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内部调整,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把培育新型产品作为重点突破,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突出抓好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继续抓好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杜绝污染“新帐”,逐步消除污染“旧账”,努力使县域经济发展步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轨道。

      2要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从萧县实际情况出发,要把结构调整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对待,要把全县上下更多的精力放在结构调整和转变生产方式上。农业调整要坚持“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抓科技,抓基地,抓市场,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以及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行政村的三级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大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实现互相促进,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格局。

      3、要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以县城为核心的小城镇建设,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县城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要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加快城镇的发展与膨胀,一是资本要素,二是人力资源要素。当前,要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同时,千方百计抓人力资源引进,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将本地农民尽可能多的转化成市民。千方百计吸引外来人口来县域投资兴业,尽快的膨胀城市人口,形成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小城镇经济的繁荣和活跃打下坚定基础。要引导和鼓励返乡人员投资创业,就地转移富余劳动力。要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务农就业渠道。

       4、要重点抓好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关键在于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当前,我县缺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好项目,大项目。在项目建设上,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政府部门要把握国家的政策导向,积极做好大项目的前期谋划工作,确保国家后续政策出台,项目拿得出,争取得到;对尚未开工的项目要想方设法落实配套资金,抓紧开工建设,确保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5、要继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不断完善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健全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环境障碍;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金融组织创新、政府奖励补贴、风险补偿等措施,提高对企业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金融机构要及时研判经济形势的变化,创新金融产品,减少贷款手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金融信誉,大力支持骨干企业发展,支持   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支持节能减排,支持新能源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促进土地流转,改善村容村貌,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保护耕地与保障项目用地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