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补足城乡残疾人康复服务不平衡的短板,帮助农村残疾人就近就便、可持续得到基本康复服务,推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残联为各行政村都配备了许多康复器材。但调研中发现,村里没有专门放置器械的地方,几乎都安装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室。本来就不大的文化活动室,塞得满满当当,使得原来的文化活动室失去了“文化”活动功能,同时因没有专业辅导人员,大多康复器材只能闲置,造成浪费。
为此建议:
一、加快统筹设计。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对村卫生室提升改造,应将“康复训练”等服务设施纳入统筹设计方案,治疗室、康复室、活动室配备日常生活起居的坐便、轮椅、床、上下楼梯等设备设施。
二、加大财政支持。财政资金应倾斜农村医养康综合建设项目,积极推进机构康复服务,将医疗资源配置作为康复机构新建和改扩建的基本标准,统筹推进康复机构拓展医疗服务功能建设,落实老年人医疗康复惠民政策。
三、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整合乡镇卫生院、敬老院、幸福院、残疾人之家、村卫生室等医疗和养老服务机构设施,补齐农村现实康复服务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