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社区创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3年09月02日

 

 


社区建设管理是我市基层基础和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的重点。近一段时期以来,社区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的重视,在全市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社区创建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先进地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笔者针对市情作了认真调研与思考,提出以下分析及对策:
一、目前社区建设管理的现状
1、居住人员构成复杂。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框架不断拉大,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到城市中来,不但社区规模随之不断扩大,也使各个社区居住
 
人员结构复杂,社区创建治理难度加大。
2、居民环境意识总体不高。我市建市时间不长,还处在城市化初始阶段,老城区还存在较多的“城中村”,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并不高,垃圾乱倒、污水乱泼、随意损坏公用设施屡见不鲜,还有居民饲养鸡、猫、狗、鸽子、鸟等动物,对社区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不仅影响环境,而且严重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恶化邻里关系,形成了“城市形态与农村形态”相混杂的管理创建局面。
3、管理体制不顺。由于社区居委会与政府部门职责界定不清,现行社区建设实行的是以民政系统为主的区、街、居三级管理体系,社区居委会往往被视为政府的延伸,事实上作为行政管理的第四级工作机构来运行。社区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落实层,许多属于政府部门的工作被转嫁到社区,客观上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使社区居委会日常大量的工作就是应付各部门布置的任务,无暇深入开展社区服务。在物业和社区管理的关系上,也存在扯皮现象。虽然物业所负责的住宅商业小区属于社区所辖范围内,但社区与物业并不存在直接的管理关系,无法对辖区内的物业公司的创建工作落实情况实施有效监管。
4、硬件基础设施较差。虽然这几年来通过开展小街小巷的综合治理工程,社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了大幅的提高,基础设施完善的程度有了改善,但是目前仍存在社区普遍存在公共设施不配套,社区功能不完备等问题,公共设施缺损,部分街道路面、房屋墙面破旧,环卫硬件建设落后,居民休闲场地、社区绿化面积不足等现象。现有设施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区办公条件与人员经费也亟待改善。
   5、社区创建资金保障和管理力量不足。仅以二级环卫工人(负责街巷卫生的环卫工人)工资待遇为例,目前环卫工人普遍为老弱病残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因为环卫工人工资待遇较低(甚至低于我市目前的最低工资保障线),更无法实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人身安全保险等基本保险制度。这种情况下,不但提高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更难以留住劳务人员,致使社区环境卫生秩序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在社区管理人员上,社区原有的力量已难以应付各类繁杂事务,加之,目前社区管理人员的总体综合素质并不容乐观,也亟需补充新的力量来强化社区管理队伍的建设。
二、加强社区创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认识,统一思想,打牢强化社区创建工作的共同思想基础
充分认识到社区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大力加强社区建设,有利于强化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为我市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充分认识到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社区创建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充分认识到强化社区创建是“民生工程”之一,社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社区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和邻里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二)创新理念,长远科学规划,建设能够彰显宿州特色、民风与内涵的社区群
按照我市“十二五”规划,立足于“平安社区、和谐社区、文化社区、生态社区、自治社区”的打造,进一步调整、充实、完善社区建设发展规划,注重全市社区建设统筹规划,让每个社区都成为城市整体建设中活的细胞,让这些细胞通过有机组合彰显出宿州特色、宿州民风、宿州内涵。
(三)健全机制,强化自治,激活社区管理活力,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是要明确职责,各职能部门要把行政管理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不能把社区简单地当作一级行政管理机构,直接向社区下达各项工作任务,需要社区配合的工作要做到费随事转、权随责转,“责、权、利”相统一。
二是要从体制上进行创新,进一步建立完善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四位一体”的基层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现代城市社区管理的体制。
三是要建立健全共建机制、协商机制和指导监督机制,加快建立驻区单位共建、共管、共享社区工作的机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强化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和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加强社区共建,不断提高社区内资源共享水平,形成良性互动。
(四)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增强社区基础功能和服务能力
在资金上,建议市、区政府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的基础上,将建设资金适当向社区倾斜,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效探索垃圾处置费与水费捆绑收取的方式,提高垃圾处置费收取率,保障环卫工人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社工补贴标准,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员进入社工队伍,积极为社区管理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进一步提高办公经费拨付标准,按照社区人口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督促驻区单位要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建、共驻,切实把社区有限的资源开发好利用好,进一步提升社区的管理水平。
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按照逐年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按计划逐年解决基础设施欠缺的问题;积极借助社区“城中村”改造,改善社区整体面貌。
在管理上,大胆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开展城区改造,以此带动社区公共场所、公共绿地、街巷路面的全面改造和修缮。积极推进环卫保洁、垃圾运输、设施维护、公厕管理的市场化,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创新管理体制,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开办家政服务、婚丧服务、卫生保健服务、文体健康服务、养老托幼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以及各种修理等项目的服务。建立多渠道建设社区服务设施机制,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展社区服务的目的。
    (五)开展社区宣传教育,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构筑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社区文化体系
在内容上,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精心培育“文明、互助、参与、共享”的社区精神,有效凝聚和激励全体居民共建和谐文明社区的积极性,引导社区居民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为社区创建做贡献。
在形式上,立足社区实际,要把发展广场文化、家庭文化、楼道文化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采用大型演出与小型群众自娱性活动相结合,广场文化与社区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让社区居民唱自己的戏、演自己的事、跳自己的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以“相识、相知、相助;团结、文明、和谐”为主题,开展群众议事、评比表彰、牵手共进等特色活动,引导居民以德为邻、与邻为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扶贫助残、义务劳动、孝敬老人等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形成健康向上、文明祥和的良好氛围;组织和发动社区党员群众成立“治安巡逻队”、“环保护绿队”等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社区党建、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开展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普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方面的讲座,增强居民接受教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区居民的言行,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园归属感。
                 
反映人:市政协委员 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