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人民政协】甘当行走在乡间的“小喇叭”
2024年11月15日

作为一名灵璧县政协文艺界委员,又在基层文化部门工作,我始终坚持把学习作为提升委员素质的重要一环,把人民政协理论学深学透,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并自觉将其融入本职工作之中。

用好“两室一场”阵地

2021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加强对群众思想政治引领,特别是引导青少年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恩今天幸福生活,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从3月初开始,积极组织全镇16个村的农家书屋,相继举办“学党史 感党恩 跟党走”读书朗诵比赛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帮助青少年增长了历史知识,培养了学习党史的兴趣,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更加激发了爱党爱国的热情。

创新学习模式接地气

为了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加深入开展、更接地气,我带头组织农村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文化带头人和文化志愿者,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当地红色经典革命故事编写宣传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鼓、琴书、快板等形式进行宣唱,在村里唱、社区唱、学校唱、赶集唱,唱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让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浸润着每位群众。

文化品牌为民办实事

开设“传化讲堂”。每周末按时开课,邀请学校教师、乡村医生、乡贤能人、农技人员以及司法工作者加入到讲堂。授课人员结合各自特长和工作经历,从志愿服务、精神脱贫、移风易俗、非遗传承、基层矛盾治理等编写讲课材料,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引导群众,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为了满足更多群众的文化需求,“传化讲堂”主动走进村庄社区、机关学校以及田间地头,开展“流动讲堂”活动。目前,服务队伍已达到56人,年开办讲座100多场次,年服务群众达2万多人次。

举办“爱心学堂”。从2019年开始,我每年寒暑假组织返乡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根据每个贫困和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辅导活动。 “爱心学堂”的举办不但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一个展示平台,也使贫困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学有所获,及早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组织“纳凉书场”。从2019年夏天开始,每年7月到8月的盛夏时节,我会组织民间非遗传承人、文化带头人和文化志愿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灵璧大鼓、琴书、泗州戏、柳琴戏等表演形式,走进村庄社区、田间地头,开展纳凉书场暨非遗进乡村活动。此举,不仅宣传了党的政策,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丰富了群众的农闲生活,激发了群众健康上进的信心。

打造“流动书箱”。每到农闲季节的周末,我还会积极组织各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骑着电动车将各类书籍分类装在便捷书箱里,走村串户,给需要的人送去读物,为种植、养殖大户送去最新科技资料,较好地满足了全镇群众的文化科技生活需求,将文化种子播撒在农村各个角落,让缕缕书香飘进乡村千家万户。

(作者系灵璧县政协委员、灵璧县游集镇文化站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