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报】奏万家欢乐 传百年非遗——记砀山县政协常委王新领的唢呐人生
2013年11月05日

奏万家欢乐 传百年非遗 
——记砀山县政协常委王新领的唢呐人生 

         见到王新领时,他正在砀山县关帝庙镇阚寨村的十字大街上为乡亲们义务表演,一曲砀山唢呐的传统经典《叫句子》将“吞、尖、拔、憨”的绝技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6岁随祖父学艺,8岁即能演奏十几首曲目,12岁在全县唢呐艺术大赛中获得少年组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组建自己的艺术团,走村串乡为群众表演健康、喜闻乐见的剧目万余场,出生在唢呐世家的王新领,一生注定与唢呐结下不解之缘。

         “2009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现场, 在金碧辉煌的央视大舞台上,王新领带领砀山农民唢呐队演奏的一曲《快板笛绞》赢得了满堂喝彩,成为唯一一支“杀入”半决赛的农民唢呐队。站在领奖台上,这支队伍的领奏王新领也渐入人们的视野,“唢呐王”的名声不胫而走。
         王家唢呐代代相传,王新领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唢呐艺人,到了王新领这一代,也拿起了“传家”的唢呐,吹遍了四乡八邻,吹遍了邻近几省,还曾到北京等大城市演出、比赛过。如今,王家班成员已达200人,拥有演出车6台,每年要演出300场,成为活跃在城乡演出市场的一支演出大军。
         幼承祖训,经过几十年不停地用心琢磨,王新领不仅继承了祖父的一些“吞、尖、拔、憨”与“揉、顶、借、代”的绝技,掌握了唢呐演奏的传统技法和许多优秀的唢呐剧目,他还独创了自己特有的大气恢弘的王氏唢呐风格,在演奏过程中,还擅长夹杂进一些民间戏法绝活,如吃火、吐彩纸、吹旗杆、变幻彩扇、漱獠牙扮金刚、火烧葡萄架等绝技表演,令观众耳目一新。对唢呐演奏技巧的谙熟掌握,使得王新领渐渐成为唢呐艺术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几十年来,他带领自己的艺术团走城市,串乡村,为群众演出喜闻乐见的剧目近万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斐然的成绩印证了王新领不懈的努力和付出。2000年,王家班获得宿州市第一届艺术节一等奖,2006年获安徽省花鼓灯艺术节一等奖,2009年获安徽省首届“田野欢歌”大赛一等奖……多年来获得各项奖项二十多次。他在文艺界的突出成绩,被党和人民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誉,被推荐为砀山县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九届政协常委。身为县唢呐协会会长、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新领创办了唢呐传习所,多年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砀山唢呐的传承,几十名艺术生经过他义务指导和培训考入名牌大学艺术系,他的子侄辈乃至孙辈多人在上海音乐学院等大学艺术系和部队文工团学习或工作,他的侄子王佩凭借一曲《一枝花》在安徽省花鼓艺术节荣获一等奖。
     

                                                                                                                  记者:陈成光
                                                                                                    来源:拂晓报(2013.11.2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