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政协:政协委员联络站拓展基层协商民主新平台
2019年12月23日

image.pngimage.png

埇桥区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县级区之一,在历届政协委员组成中,来自乡镇(街道)的委员均占委员总数的40%以上。为进一步拓展政协工作空间,增强工作活力,近年来,埇桥区政协积极试点在部分乡镇(街道)设立政协委员联络站,成为政协收集反映社情民意的“直通车”和基层委员履职的新平台,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打通了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开拓学习教育的新路径

 委员联络站积极探索创新委员学习教育新形式,通过集体学习、参加宣讲等方式,把委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的决策和政协的工作部署上。通过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委员们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进一步提升,参政议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的针对性明显增强。

 架设沟通联谊的新桥梁

 委员联络站不断加强片区内委员的沟通联谊工作,通过联谊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协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委员们更好地履职尽责。

 芦岭片区联络站以开展联谊活动为契机,利用政协委员影响力大的优势,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扎实开展委员联络群众工作。2018年,在该片区内从事商超经营的委员路娜通过参加联络站组织的视察活动,对现代农业产业产生了兴趣,经过考察学习后,先后投资蔬果大棚四座,利用自己经营超市的优势,带动产业园蔬果销售,实现24小时保鲜供应。同时,作为政协委员,路娜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回馈社会,安排6名贫困群众在其企业内务工,同时还帮助4户贫困家庭,为当地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搭建服务民生的新平台

 各联络站努力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委员紧扣重点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现代农业、普法入户、关爱弱势群体等工作深入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建言献策,积极撰写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为片区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片区委员进村入户、走访慰问,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贫困户增收、“三留守”人员、因病因学致贫等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委员们以结对子的方式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定期电话联系,开展上门服务,出钱出力。特别是农业界别的委员,定期到各村讲解病虫害防治及粮食收购等知识,深受村民们的欢迎。在关爱弱势群体活动中,委员们自发筹资筹物,捐助留守儿童,慰问留守老人,帮助解决贫困户就业,积极带动贫困户增收,切实做到了精准发力,真帮实扶。

  畅通征集民意的新渠道

  近年来,委员联络站与所在乡镇党委政府建立了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及时沟通情况,适时组织委员对本辖区内的重要事务、群众反映强烈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走访调查,在履职过程中及时捕捉群众中最直接的信息,了解群众最直接的意愿,集中智慧,反映诉求。

  今年以来,委员联络站通过各类活动共收集意见建议133条,经梳理后形成社情民意信息及时提交反映给区政协,有29条信息被区政协办采用并报送市政协,其中关于稳定生猪生产的建议等3条信息被市委主要领导签批办理,成为反映民意诉求的“绿色通道”,一系列社情民意信息的采纳和办理落实,为化解社会矛盾、推动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造展示形象的新窗口

  委员们零距离感受心声、面对面倾听意愿、心连心体恤疾苦、手拉手办好实事的实际行动,让片区群众真切地感到政协委员就在身边、人民政协离自己很近。

  在基层联络站的平台上,委员们通过参与调研、座谈、走访等各类活动,加强了对政协工作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了政协的社会影响,为开展基层政协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委员联络站的设立彻底解决了乡镇政协委员一年开一次会、发一次言的现象。委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帮助辖区群众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得到群众欢迎、受到群众尊重,真切体会到了政协委员的履职价值。

  在今后的工作中,埇桥区政协将积极通过委员联络站这一平台员,广泛开展学习调研、协商建言、团结联谊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更好地收集和反映基层群众的诉求,切实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努力赋予政协委员联络站更多内涵,真正让基层协商民主工作“活”起来。  

 (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