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二)
2022年12月30日

持之以恒推进农村环境治理

高标准建设宿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余兵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宿州市委会发言

DSC_4277_副本.jpg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市县镇村四级联动, 深入实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扎实推进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339个,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在整治农村环境工作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制约着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质量和成效。

一是治理过度依赖政府,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我市地处皖北平原,人口密度大,留守老人多,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农村常住人口整体环保意识不强,乱堆、乱倒、乱搭、乱建较为常见,农村环境整治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的“独角戏”,“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现象较为普遍,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是治理经费来源单一,专项资金不足。农村环境治理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补助,环境整治各级财政压力较大。全市年经营性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仅168个、占比14.45%,集体收入可用于环境治理方面较少,社会资本参与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秸秆回收领域,农户自有资金投入寥寥无几。

三是治理成果巩固困难,缺乏常态化运行机制。我市农村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和监督体系不健全,运动式、突击式整治等问题较为普遍,边治理、边反弹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美丽乡村、农村公厕等重建设轻规划轻管理,缺乏有效维护,重复投入却收效甚微。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面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农户庭院及院前屋后环境治理纳入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使信用体系赋能农村环境治理。广泛开展“美丽庭院”、“卫生家庭”等评比活动,建立“农村环境随手拍”监督举报平台,宣传正面典型,曝光卫生乱象,加强环境治理宣传引导。通过村村通广播等传统载体和送文艺下乡、走亲观摩等喜闻乐见方式,推动绿色环保理念落地生根。

二是探索多元筹资渠道,发挥资金合力作用。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政府财政、农民、集体经济和社会力量支持的多元投入格局。持续加大财政奖补力度,补齐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短板,常态化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全面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多措并举壮大村集体经济,逐步解决基层“等、靠、要”的农村环境治理窘况。通过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科学布点规划垃圾焚烧发电、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点等项目,就近解决农村季节性秸秆回收等难题。

三是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创新治理工作机制。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完善“乡村环境公约”和农村环境公益岗管理制度。制定环境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优先选择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垃圾清运等重点领域进行评价。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各方工作责任,提升乡镇综合执法队伍执法效能。广泛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公益诉讼,发挥检察生态环境法律监督作用,形成生态保护强大震慑力。

四是科学合理规划村庄,提升村庄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统筹推进,合理确定村庄分类,统筹考虑主导产业、人居环境、生态保护等村庄发展。科学布点美丽乡村、农村公厕、生活垃圾收集站等项目建设。严格宅基地管理,引导农户合理翻修扩建房屋,推进“空心村”、“空心房”及旱厕整治,严防私搭乱建。注重特色,避免百村一面,让乡村既有“颜值”又具“气质”。


推动全民健身  共迎省运盛会

(魏三强常委代表民盟宿州市总支发言

 DSC_4294_副本.jpg

第十六届省运会将在宿州举行,这是我市承办的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强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既是对我市体育工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推动全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机遇。但目前来看,我市体育设施总体水平与高水平、高标准承办省运会,推动全民健身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健身场地不足。截至2021年底,我市共有体育场地9162个,体育场地面积1055.4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18平方米。与承办第15届省运会的滁州市相比,体育场地数量及人均体育面积均落后于滁州市,其中人均体育面积低于滁州市0.07个平方米,低于全省0.18个平方米。

二是全民健身人才短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才缺乏,2021年底我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9411人,每万常住人口17.7人,而滁州市每万常住人口31.5人,差距明显。健身设备维护管理人才缺乏,健身场地、设备建成后,由于缺少维护管理人员,导致部分健身场地、设备出现损毁后无人管理修复等问题。

三是城乡健身设施发展差距明显。2022年我市城市居住小区健身设施维修改造提升、配建275个,但村级健身设施维修改造、配建仅有182个,人口占多数的乡村,健身设备配套设施数量低于城市近0.67个百分点。

为高水平承办好第十六届省运会,紧扣“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工作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省运会筹备工作合力。十六届省运会,是安徽省交给宿州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展示我市建设成就、提升整体形象的重要舞台。要尽快成立十六届省运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要把省运会筹备工作与各级各部门日常工作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全面提升赛事承办能力,确保以一流的组织管理、一流的场馆设施、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社会风尚迎接省运会。

二、以省运会为契机,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竞技体育。我市的体育人才训练基地建设相对落后,导致优秀后备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短缺,制约了我市竞技水平的提高。要抓好体校、后备人才基地、特色运动学校建设,不断改善训练条件,提升我市竞技体育水平,为积极备战省运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引导群众养成科学健身习惯,营造全民健身氛围。经常性组织开展一些群众喜爱的小型体育赛事,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三、合理规划布局,加强城乡全民健身场地建设。加快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优化体育设施布局规划,逐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域、城乡和人群间的均等化。加快完善镇、村(社区)三级体育设施建设,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激发市场活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丰富体育产品,弥补体育设施政府供给不足。

四、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迎会氛围。利用横幅、电子屏、广告牌、大型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在城市重点地段、公共场所、大型建筑物及体育赛事场馆周围,广泛张贴承接十六届省运会的宣传标语、口号等;通过抖音直播、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主流媒体平台的方式,多形式进行全民健身的宣传教育,增进民众对全民健身重要性的了解,大力营造“全民齐参与、共迎省运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