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一)
2022年12月29日
加大招引力度 推进“宿商回归”

(程乃标委员代表农工党宿州市委会发言)


DSC_4240_副本.jpg


目前,宿州籍人士在外创办企业达万家以上,已建成宿州异地商会14家,正在筹建3家,宿州籍海外华侨华人成立社团组织20余个。埇桥绿色家居产业园、灵璧县轴承产业集聚区、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作为“宿商回归”的代表性项目,对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宿商已成为宿州发展的重要活力和新生力量。

但目前我市“宿商回归”人数依然较少,项目招引体系缺乏全局统筹规划,促进“宿商回归”工作亟待改善:一是投资环境和政府服务效率离宿商回归期盼还有距离。目前我市的服务理念,“照着办”做的很好,但“怎么办”还需提高。二是招引“宿商回归”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项目包装不够精准,还没有从源头上高质量把控宿商回归引进的项目标准,“上下联动、全程跟踪”的“宿商回归”项目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三是机制体制不完善。宿商回归引进工作的领导机构还未成立,重大项目服务推进办法和要素保障政策亟待完善;还没有做到宿商联谊日常化、协调服务载体化,造成回乡宿商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不强,宿商回归的活力没有被真正激发出来。

为进一步推进宿商回乡投资建设,形成万名宿商聚动能的氛围,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机制帮“宿商回归”。提高对“宿商回归”工程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把“宿商回归”工作与“双招双引”紧密结合,成立“回归引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县区、园区及相关部门作为“宿商回归”的实施主体,要明确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市财政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县区、园区引进“宿商回归”企业先进单位给予奖励,促进“宿商回归”工作常态化推进。

 (二)夯实基础推“宿商回归”。充分发挥商协会作用,摸排建立宿州籍知名人士、企业高管及商协会人员“宿籍人才库”,及时把握宿商回归的需求和发展态势,强化精准对接,认真分析有回归意向的宿商目标群体,将其列入“双招双引”的重点名录。利用互联网、洽谈会等方式,及时向“宿商”发布宿州社会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推介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适合宿商投资的项目。建立定期联系、信息交流、领导对接等机制,畅通宿商回归创业的渠道。

(三)建好载体引“宿商回归”。推动建设“宿商回归”投资产业园,借鉴合肥“国际徽商产业园”模式,将“宿商回归”投资产业园打造成为服务全球宿商的服务平台及双创产业园、新兴产业园。举办“宿商大会”,搭建凝聚宿商力量的平台。每年召开回归项目对接会、宿商年度峰会,定期组织宿商企业回乡参观考察家乡建设及发展。建好“宿商回归”投资互动网站,加强政府部门与宿商企业、异地宿州商会的交流合作。

(四)优化营商环境助“宿商回归”。深化职能部门改革,制定完善“宿商回归”投资政策、创业政策,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费减免、融资贷款、技术改造、人才集聚等要素保障方面为“宿商回归”提供支持。对宿商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组建推进专班,实行全程主动上门服务,促进回归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加强回归宿商的权益保障,确保宿商回归“引得来、留得下、发展好”。

(五)情感沟通促“宿商回归”。加强与宿商的组织与沟通,通过沙龙、论坛、讲座等形式,提供咨询服务,切实营造“宿商回归”工程的工作氛围。搭建多种交流互助平台,“问计于宿商”、“问需于宿商”,开展“天下宿商家乡行”系列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召开在外商会及其会员座谈会,走访慰问宿商企业家和亲属,增强其归属感;拓宽海外联系渠道,组织到海外宿州人才密集地区开展“宿商回归”工作。



多措并举  有效推进我市企业上市

(朱红星委员代表民建宿州市委会发言)


DSC_4258_副本.jpg


12月12日,深交所审议通过了安徽佳力奇股份公司首发申请,标志着我市企业上市工作取得了新突破。目前进入三级上市后备企业动态资源库企业已近100家。但也要看到,与周边地市相比,与我市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我市企业上市工作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上市主体认识不足。部分企业家精于生产经营和管理,但多习惯于家族式管理模式,对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理念、经营机制和运作模式、资本市场不熟悉,对上市信心不足而不想上市。有的企业因为上市工作涉及面广、工作环节繁复、运作周期长,加之我市科苑集团的上市经历,让部分企业对上市望而却步。

二是缺少专业人员指导。企业在上市工作中缺少专业指导,上市思路不清晰,企业和中介机构间缺少牵线搭桥人,导致企业在前期准备、上市途径选择、方案制定等方面走弯路,贻误时机。 

三是符合上市的企业资源不多。我市多数企业不具备上市资格,有的企业规模不大,主业不突出;有的企业管理不规范,改制不彻底;有的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会计报表等方面达不到上市要求;有的企业受行业身份和产业政策限制,难以立即上市。

为加快推进我市企业上市步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目标,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本着“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工作思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大力培植上市资源,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为重点,强化机制体制创新,积极引导推动更多企业到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建立企业与政府、交易所三方联动机制,建设专门服务队伍,设立上市、基金工作专班,细化分解落实各项具体工作。在企业家群体中,定期通报资本市场新制度、新变化,交流企业改制上市动态,宣讲企业资本经营、企业上市有关知识。组织企业家到先进地区学习取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上市公司的创业精神、管理水平、资本运营模式。

(二)加大合作,规范企业内部管理。组织交易所、证券公司等机构专家开展专题培训、现场对接、上门辅导、典型宣传等活动,大力推动企业启动上市备战工作。加大与证券公司合作力度,与省内、国内知名券商建立战略合作工作部门,引进专业团队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协作机构,对企业上市进行专业辅导,按上市要求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加大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招引力度,打造根植宿州、辐射皖北的产业基金“部落”,引导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宿州,壮大上市后备资源。

(三)创新思路,拓宽企业上市渠道。加强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加大对上市潜力项目的招引,积极引进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择机买壳上市,对拥有一定实力但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帮助和引导企业走买壳上市的路子。通过重组上市,对暂不具备独立上市条件的企业,引导其通过强强联合,与优势企业重组,达到优势互补、借壳上市的目的。

(四)夯实根基,打造“专精特新后备方块”。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每年挖掘20家科技小巨人、隐形“独角兽”等企业,孵化形成“科技创新领军梯队”。聚焦辖内纳税超500万元企业,遴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创新产业链条的“金种子”企业,通过辅导培育,分层、分期推进股改、规范发展,夯实上市根基。充分运用新三板与北交所的上市直通机制,鼓励处于早中期发展阶段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先行资本运作。



对接杭州市场

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王新菊常委代表致公党宿州市基层委员会发言)

DSC_4271_副本.jpg


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是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城两区三基地”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市供应基地建设已取得良好开局,但与全面对接杭州市、融入长三角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供需信息不对称,产销合作不紧密。跨区域销售平台和物流建设还存在短板,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据调查,在杭州地区市场份额最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商超盒马鲜生里,我市农产品长期销售的只有砀山梨等屈指可数的几种。二是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低。农产品附加值不够,市场竞争力弱,2021年我市拥有“三品一标”产品352个,其中有机农产品仅有1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同时期杭州市拥有“三品一标”产品2076个,其中有机农产品高达389个。三是企业和农户认识不足。部分农产品销售仍然靠政府推动,自发的、市场化的合作关系尚未建立,据统计2021年全市销往沪苏浙主要农副产品仅有325.4亿元,而同年浙江省农副产品销售额高达3219亿元,其中杭州市占三分之一多。

杭州市既是浙江省最大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也是华东区域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为全面对接杭州市场、进入杭州市场、站稳杭州市场,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开辟渠道,深入杭州市场。将工作重心精准靶向杭州农产品市场,实现按需生产。萧山区浙江新农都物流中心、余杭区勾庄村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南一北,构成了杭州市最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同时也是华东地区规模数一数二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辐射浙江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要加强与杭州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组织我市企业与新农都和勾庄市场精准对接,推动我市农产品通过直销、供货等方式打入杭州市场。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商品主要来自于“盒马村”、合作基地的订单农业,鉴于我市已与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议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推动盒马鲜生在我市打造“盒马村”等基地,进入其供应链体系。

二是练好内功,对标杭州标准。杭州市场非常看重农产品的优质和安全。杭州市连续7年在浙江省食品安全考评中获评优秀等次,今年11月被命名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我市要对标杭州市有关要求,着力推动我市绿色农产品发展从传统的“三品一标”转向“二品一标”,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向绿色食品转化,进一步扩大地理标志规模。要推动建设绿色农产品精品基地,学习杭州严格执行《绿色食品产品适用标准目录(2021版)》,以国家标准来规范农产品生产、实行质量控制。要规范推进农产品合格证,建立市级监管平台,把规模生产主体全部纳入,以农产品合格证作为进入长三角市场流通的“身份证”。

三是主动融入,链接杭州监管。进一步链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2021年以来,浙江省采用“浙食链”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全品类食品从农田(车间)到餐桌闭环管理、从餐桌到农田(车间)溯源倒查。在此之前,浙江省已上线“浙冷链”管理系统,实现了冷链闭环追溯管理。“浙食链”“浙冷链”构成了浙江省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系统。杭州市九成以上大中型商超已在“浙食链”上线。目前,“浙食链”数据接口已在上海、南京、无锡、合肥等地开展试点。建议我市积极与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协商,探索引入“浙食链”“浙冷链”的编码规则和管理方式,在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和冷链物流重点企业开展试点,逐步应用到全市农产品生产及冷链运输过程监管中,使我市农产品无缝接入销售地的监管体系,推动我市尽快成为杭州市、浙江省乃至长三角的“果海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