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2016年第37期
2016年09月21日

关于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我市各县区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新途径,深入挖掘淮河流域悠久的文化底蕴,充分彰显浓郁的地方特色,实现了旅游文化产业从无到有、异军突起,走出了一条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但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旅游规模小而散,没有形成旅游线路,没有形成旅游人的目的地。从我市景区整体发展来看,各县区为政,甚至各景区为政,没有形成一盘棋意识,缺乏完整的旅游业总体规划。个别旅游景区由于行政隶属关系而被人为分割,比如,灵璧县韦集镇的垓下古战场和固镇县濠城镇的垓下遗址,被沱河一分为二,各自开发,重复竞争。

        二是旅游概念滞后,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没有跟上改革推进的强度。目前我市多数景区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初级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多为依托旅游景点传统观光旅游,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高层次旅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优势旅游产品较少,远远满足不了大众休闲需要。形成了农家乐农得不够味、乐得不够新、玩得不尽兴。

        三是旅游产业配套设施跟不上。部分县区虽有丰富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实力不强,薄弱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开发力度,从而使旅游硬件建设滞后。一些地方旅游资源管理部门化,行业管理多头化,旅游机制不顺,也不利于旅游质量提高和监督。

        四是旅游与地方文化融合深度不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要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目前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没有深度融入旅游产业之中。

        五是主旅游景区建设档次滞后,缺少游客参与度。旅游六要素中,“购”是比较薄弱环节,游客购物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业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坚持把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形成赏山水、品文化的旅游发展格局;加大民间文化搜集开发,把地方传说故事用工艺品、雕刻、绘画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便于游客携带留念,广为宣传。

      (二)统筹旅游规划,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突出规划衔接,突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壁垒;突出资源优势,使资源优势更好地成为产品优势、文化优势和旅游优势,最终成为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致力长效景区建设,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开发程序,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维护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实现互联互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将发展观念主动与淮河流域旅游圈发展理念对接,实现融入大旅游圈最终目标;逐步建成并打通宿徐、蚌宿、两淮、宿滁、蚌徐等快速通道,开通旅游直通车;在淮河流域旅游管理层面形成大数据库,相互提供丰富和优良的信息、技术和人才资源;整合淮河沿线及淮北地区旅游资源,形成大区域旅游概念,构建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度假基地,着力构建“淮河风光度假旅游区”、“楚汉文化旅游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奇石文化旅游区”等主体旅游片区。

      (四)加大景区景点建设,实现精准扶持,促进改革升级。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建设重点旅游景区和地标性旅游景点。协调好乡村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引导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造一批上档次、上规模、高效益的乡村旅游龙头景区景点,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样板和精品线路,并推进乡村旅游与生态休闲产业提档升级。

      (五)创新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共同参与旅游业开发的模式。积极探索以政策换资金,以项目换资金,以利益换资金等多元化的旅游投入新机制。注重旅游环境管理和优质服务,要出台旅游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采取超常规措施招商引资,引进有创新理念、信誉保证、资金实力的投资主体来开发建设,带动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