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2013年08月14日

 

浅谈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民革宿州市委员会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
(一)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是必要的,但不能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二,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是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第三,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通过提高农民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提供健康的文化产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上与时俱进,并且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且长期不断、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农民个体而言,起着塑造人格、实现农民社会化的功能,对农村群体而言,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传递信息、普及科技、培养人才、开拓市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体制改革提供精神动力,把农民群众从消极无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传统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用先进的文化和新的价值观念武装广大农民。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疲软,缺乏后劲。首先,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市收入总量不高,工作重点仍然在经济建设上,对农村文化建设难免有些投入不足;其次,在管理模式上,虽然各级政府大都对农村文化建设有规划,有考核,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活动的现象较为普遍,文化站馆及文化活动中心往往建而不用,使本来就有限的资金变成固定资产,被闲置起来。
第二,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目前现有的乡镇文化站人员大多是乡镇机构改革或其他专业考录人员,缺乏专业人才,而且有相当部分人员借用到其他岗位上,导致有的乡镇文化站馆长期不举办文化活动。
第三,文化下乡力度不够,文化供应针对性不强。各级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确实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一种“喂食”型的暂时满足,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文化下乡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一则文化下乡次数太少,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二则文化下乡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强、贴近性不强,时间长了,一部分农民就对此失去了兴趣。三则文化下乡培训度太低。在形式上,搞演出活动的多,办培训、辅导的少。文化下乡时热热闹闹,离开后又是冷冷清清,只是送文化下乡而没有下乡“种文化”。
第四,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仍以各级政府包办的形式为主,文化建设缺乏农村群众广泛、热情的支持和参与。
三、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第一,大力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农村先进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一是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订年度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明确服务规范,改进服务方式,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二是鼓励艺术团体以各种形式和企业合作。成立电影放映队伍下乡放映主题鲜明、情节健康的优秀影片,新华书店以连锁经营形式,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三是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坚决打击传播色情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创造作用。培育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就要从培育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入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忽视了农民创造文化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如果在文化创造上,农民成了旁观的局外人、简单的劳动者,这种身份不仅造成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冷漠,而且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了源头活水。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正是广大农村群众,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还是广大农村群众,没有广大农村群众的参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活力。因此,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要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开放式农村文化发展模式,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安全保障、场所安排、设备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农村群众自发性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深入推进农村文化体制改革。
    第三,建立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机制。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交流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深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民间乡土文化也只有与现代的都市文化的碰撞中,才能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新农村文化。建立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交流机制,对解决城乡文化二元制结构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保护开发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正确认识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蕴藏在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民族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开发和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是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因此,在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要弘扬与农村联系密切的传统优秀文化,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低俗文化得到根治。而文化事业的发展仅靠政府和个人是不够的,应拓宽文化发展渠道,以村组为依托,开展丰富多样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形成共同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