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参考第四期
2017年05月08日

   学 习 参 考

  第四期

  中共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2017年4月6日

  本期目录

1、习近平谈政治生态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322/c64387-29160199.html)…………… 2

2、坚定理想信念重在修好“心学”

(http://www.studytimes.cn/zydx/DDJS/LILYXY/2017-02-27/8553.html)……10

3、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331/c40531-29182576.html)…………13

4、大唐的气度

(http://www.studytimes.cn/zydx/LSWH/SHIJ/2017-03-31/8854.html)………17

5、那些光照古今的名人遗嘱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7/0405/c85037-29189228.html)……21

6、“中国威胁论”是如何被西方媒体炒作的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4/05/c_1120750748.htm)……27



习近平谈政治生态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在集体中都会受到周围环境、风气的影响,而党员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中,最大的是来自党内。因此,在党的建设中,净化政治生态十分重要。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帮助读者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些论述,本报整理了其中部分内容。

为什么强调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性

★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

★政治生态很容易受到污染

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2015年3月9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

★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

要把专题教育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激励领导干部积极应对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隐患,扎扎实实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

★题中应有之义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点,我们党就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

——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

★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我们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培育新风正气

要加强纪律建设,培育新风正气,把内部风气搞得很纯正,把政治生态搞得很纯洁,凝聚推进部队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2016年8月29日,视察战略支援部队机关

★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上率下,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制定和落实八项规定入手,相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着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管党治党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创造积累了新的经验。

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2016年9月29日,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

★继续纯净政治生态

我们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继续纯净政治生态,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继续好转。

——2017年1月1日,二一七年新年贺词

什么是良好政治生态

★检验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

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要结合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教育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准则》、《条例》,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激浊扬清,扶正祛邪,自觉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履职尽责、作出贡献。

——2017年3月8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

★夯实管党治党基础

夯实管党治党基础,特别要有一个覆盖全面、功能健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一支素质较好、作用突出的党员、干部队伍,有一套便利管用、约束力强的制度机制,有一个正气弘扬、歪风邪气没有市场的政治生态。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5年2月13日,在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

★重构政治生态工作艰巨繁重

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2015年1月1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这就使我们认识到,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016年10月,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

★越早、越坚决、越彻底就越好

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党章中的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如果有了自己的私利,那就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党内不能存在形形色色的政治利益集团,也不能存在党内同党外相互勾结、权钱交易的政治利益集团。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就是要防范和清除这种非法利益关系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影响,恢复党的良好政治生态,而这项工作做得越早、越坚决、越彻底就越好。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不断扎紧制度笼子。经过这几年持续用力,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解决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中出现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锲而不舍把这项党的建设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

——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

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要以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为抓手,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就会滋生权欲熏心、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一系列问题,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真正把忠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拔出来,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要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观念、法治观念、群众观念,发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2017年3月7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

★要靠全党上下不懈努力

公道正派才能出清风正气,廉洁自律才能塑良好形象。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良好政治生态的营造,要靠全党上下不懈努力。全党同志要严守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从而凝聚起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

——2015年11月20日,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彻底改变对干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

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要加强对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彻底改变对干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

——2015年3月6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

★要以坚强的意志品质持续努力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对“四风”问题及其各种变异表现,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寸步不让,一抓到底。要以坚强的意志品质持续努力,推动形成良好风气和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凝聚推进部队建设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2015年7月18日,到第16集团军视察

★立“明规矩”、破“潜规则”

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廉洁用权,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立“明规矩”、破“潜规则”,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2016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要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整改查处存在的问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 2016年3月23日,视察国防大学

★纯净部队政治生态

要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好高中级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严格按照军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纯净部队政治生态。

——2016年9月26日,视察火箭军机关

★敢于板起脸来批评

明确要求和督促所管方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执行党的建设各项制度和规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发现不严不实问题,都要严肃指出,敢于板起脸来批评,并督促改正。

——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

★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问题

受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

★把被扭曲了的东西扭回来

反腐败斗争有利于净化政治生态,也有利于净化经济生态,有利于理顺市场秩序、还市场以本来的面目,把被扭曲了的东西扭回来。

——2016年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坚定理想信念重在修好“心学”

谢金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从明理、研史、度势三个维度着力,努力修好“心学”。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要明理。明理就是学习理论,做理论上的明白人。只有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的理想信念才可能坚定而持久。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一是要原原本本地学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通过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必然性,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融为一体、相互支撑、互相印证的科学真理体系,是一块集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整钢”。二是要学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系统、深入学习,并以此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三是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满足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思想武器,坚定信念、笃定意志、明晰方向,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牢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要研史。研史就是要研习历史,从感悟中吸取力量。只有建立在对历史规律正确认识上的理想信念才可能坚定而持久。一是要学习研究共产党的历史,从各种“主义”比较中坚定理想信念。对比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各种“主义”,只有共产主义,彰显了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无私忘我的崇高境界,展示了最彻底最广泛的号召力。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和魂,须臾不能忘、片刻不能丢,必须牢牢坚守、始终坚持。二是要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从经验教训中坚定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创造的根本成就。在探索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了各种代价,但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不断总结、修正完善,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三是要学习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从社会发展方向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程中,社会形态不断更迭进步。只有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才能深刻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其他社会理想的根本区别,这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要度势。度势就是要从现实出发研判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只有建立在对基本国情及其未来走向准确把握上的理想信念才可能坚定而持久。一是要抓住本质,把握大势。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本质决定的,是大势所趋,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对待共产主义理想上要坚决反对“一蹴而就论”和“虚无缥缈论”。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是我们思考问题、推动工作的总依据。二是要多向考量,看清时势。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既要从历史的角度看也要从现实的角度看,既要从物质的层面看也要从精神的层面看,既要从成绩的方面看也要从问题的方面看,既要看到低谷也要看到高峰,还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转换,找准突破口、切入点,精准发力,切实推动事业发展。三是要注重结合,顺势而为。理想的实现需要行动的支撑。作为共产党员,既要登高望远,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又要脚踏实地,做好当前的工作,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坚定理想信念同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同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同干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走对路、扎实干,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在务实担当的作风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上。

 明理、研史、度势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明理是前提,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坚定;研史是基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度势是关键,但度势是建立在明理、研史基础上的,只有把握大势,才能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推动事业发展,不断朝着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前进。(摘自学习时报)



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

朱永新


 2017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就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作用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做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希望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积极投身到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去。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知识界和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新时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身在现场的我,作为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一边聆听讲话,一边思考问题。

 一、知识分子需要批评,更需要建设

 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批评,是社会不合理现象的发现者和批判者。的确,知识分子需要批判精神,其本质是一种求真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正是这种情怀和责任感,激发起知识分子的批评意识。

 但是,生活是复杂的,真相是立体的,批评也不是一味的否定。知识分子在批评时,应该对批评进行足够的反思。世界从来不曾完美,何况中国还是一个正在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批评而批评,对推动社会进步价值不大,而且很容易滑至为了吸引眼球而批评的虚荣深渊,与真相真理南辕北辙。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批评者。上世纪90年代初,我也曾经激烈地批评中国教育,抱怨其“病入膏肓”。1997年底,我从苏州大学教务处长转任苏州市副市长。分管教育文化工作后,我才发现,中国教育的问题,靠批评是无济于事的。如果知识分子仅仅加入批评的大合唱,而不是积极建言献策,那么,批评只能是批评,现实永远不会理想。从此,我开始系统思考现实教育问题,先后在苏州市推出改造相对薄弱学校计划、名师名校长行动计划等,并且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些建设性的举措,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区域教育的品质,改变了教师的精神面貌,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建言献策的愿望。

 建设,可以在任何岗位上进行,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知识分子能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本身就是对社会的最大建设。将一味的批评,变成合理化的建议,也是一种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是批评的升级版。建设就是建设性的批评,是一种卓越的批评,也是新时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批评方式和能力。

 二、知识分子需要思想,更需要行动

 知识分子善于独立思考,有专业知识体系,是有思想的人。但是,仅仅有思想是不够的。

 中国古代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认为知识分子需要把道德、行动与思想合而为一。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道德上的自我提升甚至突破,必须在行动与思想的共同前进、互相砥砺中完成。一直以来,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是知行合一的人。比如,积极践行知行合一的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当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最缺少的就是知行合一精神。现在关起门来写文章、高谈阔论做研究的人太多,满世界飞行讲演、学问只为稻粱谋的人太多,而扎根生活、深入田野的人太少。上世纪末,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从书斋里的思考者转变为田野中的行动者。当时我就意识到,自己虽然也写了不少著作,但并没有真正走进教育生活,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我们教师的生活!于是,我决定改变话语方式,改变行动方式,真正走近教师,走进一线教育生活,努力为中国教育探索一条新路。2002年9月,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在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起航。现在,这一模式已经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3000多所学校开展。这一切,都来自于思想和行动并重的力量,因为我们始终致力于教育一线的研究,提炼出思想理论、操作技巧,又回到一线中践行,不断丰富完善。

 知识分子应该成为行动着的思想者,思想着的行动者。无论是行动中验证的思想,还是思想中产生的行动,都必然更有生命力。

 三、知识分子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传承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理想和追求、价值和信仰,往往集中体现在这个国家、民族杰出的知识分子身上。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理应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血脉中流淌的基因。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也有许多卓越的榜样。无论是钱学森、邓稼先、王大珩、王淦昌、朱光亚、周光召,还是李四光、袁隆平,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让人感奋。

 但是,仅有传承也是不够的。传承是为了延续过去的美好,创新则创造着未来。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知识分子应该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有研究表明,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突破有8成左右来自美国。中国除在家用电器、建材等少数领域领先美国外,大部分技术都落后于美国。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对于国家而言,唯有创新才能弯道超车。知识分子应该积极投身到创新发展的大潮中,既要攻坚克难,下大力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也要巧妙借力,利用各种资源,尽快形成独特的创新优势。对于个体而言,创新更是知识分子发挥聪明才智的最佳途径。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生命,乃是精神生命。创新就是创造,就是让知识分子的精神生命得以强壮,甚至得以超越物质生命而延续。创新是知识分子的天命。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作用,不断指明方向,提出期待。如何把这些期待与要求,演变为内心的道德律,在生命中践行,不仅是国家民族的强大之道,也是知识分子的自我提升之道。知识分子不能成为“知道分子”,新时代知识分子,需要具有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  (摘自《求是》,作者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大唐的气度

徐问笑


 作为继隋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大唐以其光耀万世之辉的文治武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千年以来,大唐一直承载着后世之人对于盛世王朝与明君的无限向往之情,盖因大唐的荣光和风采,一如唐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推崇的境界,只能属于大唐所独有的存在。故钱穆先生曾感叹道:“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同时,他又言道:“唐制得斟酌南北,开国即规模宏远,汉、宋所不逮。”究其原因,唐朝的君主,较之于历代君主,更加有王者的大风范、大胸襟,故而大唐可以做到“有容乃大”,其恢宏之气度足令千古仰望。

 中国历史上,有容人之量的开国君主并不少见,但是,如果必须加上“自始至终”这个限定词时,那就真称得上是凤毛麟角了,反倒是“鸟尽弓藏”的戏幕演了一出又一出。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皆有屠戮功臣之恶名;宋太祖相对温和一些,但亦有“杯酒释兵权”之历史典故流传。在这一点上,就不得不赞扬一下唐高祖李渊与唐太宗李世民这对厚道的父子了,尤其是唐太宗,他善待功臣,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终贞观一朝,除了侯君集与张亮因事涉谋逆之罪而不得善终外,其他人皆是非公即侯、显赫至极。并且,他还能不计前嫌,重用昔日敌对自己的臣子,其心胸之宽广,堪称历代君主之最。

 魏征的千古谏臣之名,在历史上可谓无人能出其右,但在某种程度上,亦要归功于唐太宗的成全。魏征其人,原是东宫属官,用通俗的话说,他是李世民敌对阵营——太子建成的小弟。众所周知,李世民在成就大唐江山基业方面,有定天下之大功,可以说,若无李世民,即无大唐王朝,故李渊曾一度对其许以太子之位。遗憾的是,唐王朝建立后高祖却言而无信,反立战功平平的建成为太子。如此一来,不独李世民心气难平,建成亦是心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不安。

 夺位之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但难能可贵的是,在“玄武门之变”后,不独曾献策于建成太子、提出对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之建议的魏征,没有受到李世民的“秋后算账”,且其他东宫追随者亦不曾受到牵连。譬如同是东宫旧属的王,更因辅佐有功,得以名列唐初四大名相之中,可谓大放异彩。而在宫变中,与李世民一方竭力厮杀,在明知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仍率东宫兵马力战,甚至反扑秦王府的冯立、谢叔方与薛万彻等将领,也皆在贞观一朝中被委以重任,其中薛万彻更是进爵郡公且被招为驸马。按理说,如此“犯上”之辈,不杀不足以立天子之威,但李世民不仅不以为忤,反而对他们的武勇赏识不已。他说道:“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唐太宗一代帝王之胸襟、气度由此足见矣。

 骆宾王所撰写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堪称历代檄文中代表之作。然作为被讨檄、被羞辱的武则天而言,这篇檄文中不乏大量人身攻击之字句,其行文之阴损、用意之险恶,简直是在挑战人类忍耐的极限。然而,武则天一开始竟是“嬉笑自若”,直至后来听到“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之句时,却不禁激赏之极,由是惋惜不已:“如此之才不为朕用,乃宰相之过也。”此言 一出,这位旷古绝今的女帝仅凭其这份惜才容人之大器量、大胸襟,便胜过古往今来多少帝王。

 在历史上,功高盖主者往往多以悲剧收场,但唯有郭子仪,权倾天下而主不忌。他不但生前位极人臣,死后亦哀荣至极,且八子、七婿皆是朝中重臣。中国传统戏剧中有“醉打金枝”的曲目,讲的便是郭子仪之子郭暧借酒生事,醉打升平公主一事。虽是民间演绎,但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确实有这么一段描写:“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别以为你有个做天子的爹就了不起,那是我爹不屑得做而已。郭暧之所言,甚至不能用大胆或者狂妄来形容了。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就凭这句话,郭子仪及其家族被安上一个“谋逆”之名也绝对一点不冤,若是运气差点,再遇到朱元璋那样的皇帝的话,更是十个郭子仪也不够杀的。然而就像“醉打金枝”的结局一样,这场小夫妻的口舌之争,最终因唐代宗的宽容与大度而没有演变成为一场政治悲剧。不过,为逞一时口舌之快,敢跟公主争高下的郭暧,也幸得生在大唐,否则绝对会作为“荣列”史书上坑爹典型之榜首而遗恨千古。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盛世的大唐处处呈现出一派雍容、恢宏之气度,繁华、富丽的长安城俨然一块巨大的磁石,不但吸引着周边君主、使臣的虔诚朝拜,甚至于远近的客商、僧侣、匠人、胡姬亦纷纷而来,且一个个流连忘返,竟是一见长安忘故乡,从此“我心安处即吾乡”了。作为其时世界上最为辉煌壮丽、相当于明清北京紫禁城近五倍之大的宫殿群,大明宫这座东方圣殿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一度被誉为千宫之宫。诗人王维曾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句形容大明宫的宏大、雄伟,以及万国朝拜的壮观盛景。

 可以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巅峰王朝,大唐不但以其辉煌的成就与灿烂的文化雄视千古,且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能够平等对待异族、真正体现泱泱大国之胸怀和气魄的王朝。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原王朝与塞外民族一直战火不休,但在大唐的太宗至代宗期间,西、北诸民族共尊大唐皇帝为“天可汗”,亦意为万王之王。在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中,外族在朝廷为官者高达三千多人,其中宰相有二十九人,因此,大唐王朝的强盛,亦离不开他们的辅佐之功。然可惜的是,强盛的大唐王朝终因“安史之乱”而急转直下,有人便以祸首安禄山的异族身份大做文章,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唐之失即在于此。此诚不确也。须知帝位委实是古往今来最具诱惑力之宝座,涉及皇权之争,骨肉亲情尚且不顾,更遑论同族、异族之分了。譬如贞观一朝中,昔日突厥王族的阿史那社尔,以及曾为一族可汗的契何力,此二人降唐后皆是为大唐四处征战功勋卓著。太宗去世后,他们在悲痛之下,竟自请杀身殉葬,以报太宗知遇之恩。

 大唐王朝因内有中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外有少数民族豪放、粗犷之气的影响,故此其治国理念颇具兼容并蓄的精神。再加上唐太宗以其“王者大公无私”之胸怀治理天下表率在前,故大唐的整个社会氛围才能够空前的开明、开阔与开放,甚至其后近千年的王朝统治中,亦不复如此气度。

 通过唐时民间的婚姻礼俗,我们亦能看出唐人的心胸宽广。譬如今人自敦煌发现的“放妻书”,其中便有这样一段话:“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裙娥媚,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分明是丈夫对离婚的妻子再嫁表示了美好的祝愿;更有甚者,在其妻再嫁后遭遇不幸时亦能够施以援手。《旧唐书》中即有一段有趣的记载:严挺之初娶妻出之,妻乃嫁蔚州刺史王元琰。时王元琰坐赃,诏三司使推之,挺之救免其罪。”在这里,严挺之乃朝廷高官,而王元琰则是其前妻的现任丈夫。王元琰出事后,严挺之正好负责此案,他发现此案证据不足,于是奋力营救王元琰,作为前夫的他不但未曾落井下石,反而积极营救。这也说明了唐人的气度,确实非同一般。

 可见,唐人不论身居朝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具有一种豁达、包容的精神。惟其如此,唐玄宗能够忍受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慢,白居易可以在《长恨歌》中讽刺先皇,而皇室不但不追究其“大不敬”之罪,唐宣宗继位后,还曾下诏任命白居易为宰相。在得知白居易已离世八个月后,唐宣宗在惋惜与悲痛之余,居然以天子之尊写了一首《吊白居易》的哀悼诗,将其作为“白粉”之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唐诗冠绝古今,同为诗界天才级人物,“文人相轻”在李白与杜甫之间并不存在,更没有“瑜亮之叹”。两人的交往,自始至终,都拥有如朗朗如日月之胸怀。(摘自学习时报)


那些光照古今的名人遗嘱

刘少华


时值清明,在草木孕育的季节,最宜怀念故去的人。

有些被怀念者并非你我亲朋,而是功成名就之人,在举国之内享有盛誉。他们生前的功过会被人反复诉说,死后的名声也自有人心衡量。但在走到人生尽头之际,他们留下的言语,却有着千钧的重量。

无论何时捧读这些遗嘱,都能感受到一股特别的力量。

简单离开,低调告别世界

告别世界的方式,通常体现着一个人的品性。

1995年,文学家夏衍弥留之际,有天晚上病情恶化,身边人员对他说:“我去叫大夫。”听闻此语,夏衍突然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随后昏迷过去,再未醒来。

更多的时候,许多名人在离别之际,主动要求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告别。

1935年,被俘后的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留下一份长长的《多余的话》,详细剖析自己的思想历程,和对这美丽世界的感情。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文章最后,他竟云淡风轻地来了一句“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永别了!”不久之后,临刑之际,他又留下简单的四个字,“此地甚好”。

1958年,柳亚子先生留下的遗嘱中这么写道:“我死后裸体火葬,一切迷信浪费,绝对禁止;于公墓买一穴地,埋葬骨灰,立碑曰 ‘诗人柳亚子之墓’足矣!如不遵照,以非我血裔论。”最后一句,足见决心。

“我死之后,请在我的存折中提出3000元献给党。请不要开追悼会,骨灰请让清风吹走。”1984年去世的哲学家金岳霖,在留给“哲学所党组负责同志”的遗书中,轻描淡写地说“我可能很快结束”;又接着写道:“我要借此机会表示我感谢党,感谢毛泽东同志,感谢全国劳动人民,把中国救了,瓜分问题完全解决了,四个现代化问题也一定会解决。”

至于一向以生活朴素著称的钱钟书先生,则在去世前明确立下遗嘱:“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形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并非偶然的是,2016年去世的杨绛先生,也在生前亲笔写道:“我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2003年去世的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则为自己的身后事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表达。他说,“我是一个相声演员,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按照党的要求,用相声,用笑声,为人民服务。”并反复强调,“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而不能给大家添麻烦,给国家浪费钱财。我衷心祝愿相声繁荣,人民幸福,国家富强。”

在自己的丧事上,马三立先生的诉求则极为简单:“我有一个最后的请求,就是在我过世后,请将我丧事从简办理,我不愿让各级组织再为我费心费神;同时我的朋友、学生和再传弟子也比较多,所以不搞遗体告别,不接受花篮、花圈、挽联,不接受钱物。”

视死如归,彼岸便是理想

“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1898年,“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临刑前这番话,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为中国进步而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留下了无数这样激昂的挽歌。

1905年12月,陈天华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的斗争,愤而投海自杀,留下了一份感人至深的《绝命书》——“诸君更无为鄙人惜也。鄙人志行薄弱,不能大有所作为。将来自处,惟有两途:其一则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有可死之机会则死之。夫空谈救国,人多厌闻,能言如彼人者,不知凡几!以生而多言,或不如死而少言之有效乎!”字里行间,他想表达的是,以一己之性命,“使诸君有所警动”。

在这方面,巾帼亦不让须眉。1907年,文风铿锵有力的革命家秋瑾女士,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亲自为她写下“巾帼英雄”的匾额。

抗日英雄吉鸿昌算得上“视死如归”的楷模。这位变卖家产组建抗日同盟军的爱国者,在写给妻子的遗嘱中这样说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更写下这样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正气凛然纸上,时为1934年。

中国共产党人中,向来不乏这样的仁人志士。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留下的篇章早已写入民族的精神史。

曾写出《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留下了一份长长的遗嘱。在其中,他反复表达拥护和执行党的正确路线的态度,并写下“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的坚硬的”这样铿然有力的决心。同样让人感慨的是,他看待生死的超然:“我小病十几天,整天拿着笔写文章,不管病与不病,都要被敌枪毙的。我们是共产党,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

为国牺牲,成为许多革命者不容置疑的选择。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县的火车。预感到即将牺牲,她在车上向警察要来纸和笔,写下给孩子宁儿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样的故事,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第四个“念”字方一出口,著名演员张国立便泣不成声,后撤一步,鞠了一把泪。今年人气很高的电视节目《见字如面》这一幕,得到上千万次点击。

张国立所读的,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生前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在信中,他无限深情地畅想着与妻子刘志兰、女儿左太北在一起的“痛快极了”的日子;又交代,即便再爱女儿,妻子也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他真情的流露,以及一句“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1942年5月,写完信3天后,左权将军被炮弹击中头部,不幸殉国。那年,左太北刚刚两岁;40年后,她第一次读到这封信,放声痛哭。

寄语世界,留下谆谆教导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世界的责任心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让许多人在生命停止之前,贡献出最后的光与热。

烈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表达了对死的淡然,和对生者的无限牵挂。那是1911年,林觉民参与广州起义前,写下这样的句子——“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时光荏苒,黄花岗永载他的功绩,遗书永载他的柔情似水。

曾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的蔡锷,在1916年病逝于日本之前,留下了简单的遗嘱,其中包括“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以及“意见多由于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这样的谆谆教导。

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启蒙人物严复,则在遗嘱中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其中包括“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不复更来。须勤思,而加条理。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到了1940年,曾经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时,仅留下“科学救国,美育救国”两句遗言。但这两句话,浓缩了他一生的教育主张和思想,就连“美育”这个词,都由他亲自翻译引入国内。在北大校长这个位置上,蔡元培立下丰功伟绩,以至于,冯友兰赞叹他“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

而被中国人民高度赞扬的白求恩大夫,也在弥留之际,留下了一份让人感怀的遗书。在这封信里,他不但事无巨细地交代了把自己的衣服、家具等送给相应的中国同事与友人,还不忘交代,“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用来治疗疟疾患者和贫血病患者。千万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他对八路军医疗事业的关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停歇。

这也就不难理解,在遗书的最后,白求恩这样深情地写道:“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在这里,我还有很多话要对同志们说,可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

又到一年扫墓时,人们在暮春的日子里怀念过去,为当下和未来积蓄前行的力量。这世上有许多承载过去思想和情感的介质,而那些伟大的遗嘱无疑在其中占有了相当的分量。(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威胁论”是如何被西方媒体炒作的

 甄妮


打开主流西方媒体的网站,会发现上面有很多对于“中国威胁论”的报道。这种报道有不同的版本:以BBC为代表的媒体更多是相对有逻辑的报道;以CNN为代表的是相对偏重煽情的报道;以《纽约时报》《华盛顿自由灯塔》等为代表的是更具意识形态色彩的报道。这种区别与不同媒体的商业运营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鉴于BBC在西方媒体中“首屈一指”的地位及其中文网站运营比较成功,文中的例子更多选用的是BBC新闻。需要说明的是,受资金来源等因素影响,相对来说BBC是一家具有反商业化理念的西方媒体,对为了博人眼球而刻意制造噱头的行为相对具有一定的自我反思和控制,但即使如此,在 BBC的有关报道里,很多在中国人来看既缺乏事实基础,又缺乏内在逻辑的“中国威胁论”仍然广泛存在,由此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在更深层次上去分析和探求“中国威胁论”被西方媒体以及受众广泛认可的原因。因为只有找到这样的原因,才能真正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

简要回顾近年来BBC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发现其中引起西方民众对中国负面印象的报道涵盖面很广,包括了军事、内政、经济、民生和少量的法律、教育(多以民生报道的方式体现出来)在内的各个方面。

继续深入分析这几类文章的逻辑,发现BBC为代表的西方媒体构建的“中国威胁论”呈金字塔型,不同类别的文章分处金字塔的不同层次。其中,不涉及法律和教育内容的民生类文章,例如高房价引发年轻一代的焦虑感等,处在 “金字塔”的最底层;针对教育和法律内容的民生类文章处于倒数第二层;内政类的文章位于倒数第三层;军事类的文章位于倒数第二层;而高居金字塔尖的,是经济类文章。位于“金字塔”的每一层的报道,都是其上一层报道的有力证据,而上一层报道,又是紧邻的下层报道的集中体现,并暗示性地表明了下层报道出现的深层原因。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一“金字塔”体现的,并非是这些元素在中国社会中的逻辑关系,而是深藏于BBC报道中的,引导西方民众将中国视为“威胁”所暗中使用的逻辑关系:即用来自中国的案例,诱发西方民众本来就存在的负面情绪,并将其指向中国;其运作机理,是心理学上的“移情”,表现则是西方受众将源自自身历史以及社会实践累积的负面情绪,归因于中国,将负面情绪带来的攻击行为,包括心理、话语乃至行动层面的攻击行动,指向中国。

高居塔尖的经济驱动力,则是“中国威胁论”被西方百姓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历史心理学原因。西方民众在媒体的引导下,将西方历史上的重商主义逻辑套用在高速发展的今日中国身上,由此产生了对中国的抵触。

西方历史上的重商主义逻辑,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过程中逻辑的体现。这一逻辑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从公元14世纪开始,欧洲工商业城市逐渐兴起,中央集权制度随之被西欧统治阶级采纳。当时,西欧各国的统治阶级普遍与商业资本家合作,以增加财政税收,同时加强君主权力。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通过“圈地运动”被统治阶级与商业资本家联手剥夺。16、17世纪,随着重商主义的加速扩张,民众的民族主义意识日益强烈,西欧国家开始通过对外扩张来获取财富,资产阶级的利益都需要由民族国家这一载体来实现。

在理论上,1776年,随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批判,重商主义逐渐被主张自由经济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取代,慢慢失去了主流经济理论的地位。西方民众对于“重商主义”及相伴随的对外集权、对外扩张产生了批判性心理。人常常被眼前的忙碌蒙蔽,但历史的记忆总会深埋在人们心中。随着时间的发展,重商主义成为了一个“筐”,所有对现实资本主义缺陷和不满的批判,都可以放到这个抽象的“框”里进行批判。这种批判,是现代资本主义维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可以通过批判宣泄和引导民众中累积的负面情绪。

当中国通过改革开放,遵循国际标准进入世界市场的时候,上面说到的重商主义的“筐”,开始具有了新的价值:用来定义和理解中国的崛起,引导民众偏离对中国真实行为、制度设计以及现实政策的准确认识,转而以既定的传播框架,即“中国威胁论”,来构建、引导和发泄对中国的不满。

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BBC 的“中国威胁论”“金字塔”,民生需求作为民族主义土壤,教育过程中对民族主义的强调、和法律制定过程中的“自我松绑”,内政中强有力地领导者出现,军事上的作战准备以及经济上对贸易顺差的需求,无不一一指向西方国家历史上的“重商主义”发展全过程。

然而,中国对此并非“无力回天”。现阶段,我们整体上困守在东方主义话语体系中,试图在这种话语体系中找到夺取话语主导权的出路,结果常常是一方面“自说自话”,另一方面任由西方媒体在其话语体系中遵循其原有的套路,制造、引导、渲染、传播“中国威胁论”。

基于这类教训,我们应该主动淡化“东方主义”话语中的“他者”身份,充分发挥包括国防部、外交部在内的各类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的积极作用,努力与西方国家话语联通,一方面加紧议程设置,争夺话语权;另一方面充分解释和宣传独特的中华文化,用在中国发生的鲜活的事实作为素材,指出基于刻板框架传播中国威胁论的报道中的硬伤,以及用更加全面和开放的方式,点醒陷入西方媒体话语陷阱的西方民众的迷思。(摘自光明网,作者系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