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供给侧改革积极应对“猪周期”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一路走高,养猪利润甚至达到每头1000元左右。养殖户能享受猪肉涨价红利当然是好事,但对于因高利润而盲目补栏的农户则要加强引导,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一、猪价飞涨的原因
一是产能缩减。 以灵璧县为例,今年母猪存栏量进入周期低位,年初能繁母猪存栏量6.7万头,较上年同期下降2%左右,存栏持续下行导致仔猪和肥猪供应紧缺,供求失衡。为适应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宏观要求,今年县政府出台了畜禽养殖业区域布局划分方案,明确了禁养区和限养区,同时环保整顿又淘汰掉一批养殖户,生猪养殖产业经历了一轮深度去产能。生猪价格不断推高,加之当前玉米等主要饲料价格处于低位,育肥效益增加,助长了养殖户的看涨预期,压栏育肥时间拉长,进一步加剧短缺,助力短期猪价上涨。
二、盲目补栏的风险
一方面,仔猪价格过高。目前仔猪交易价格为每头800元左右,较往年大幅上涨,处于新一轮“猪周期”的高位,应该不是进入养猪行业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市场行情难测。在生猪价格历次波动中,由于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部分养殖户随生猪价格的涨跌,或盲目扩张,或恐慌退出。如果超预期盲目补栏,“猪周期”的拐点可能会加快到来。因此,养殖户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合理安排补栏,有效避免“猪周期”带来的养殖风险。
三、防范“猪周期”的对策
猪价飞涨,源于供给不足;盲目补栏,市场风险难料。逆转“猪周期”尤其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提高生猪供给质量。从种猪选育、饲料营养、疫病防控、养殖场管理等方面优化整合,进一步提高生猪供给质量,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通过各种扶持、鼓励措施,发展生猪规模化生产,增强养猪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是加快跳出“猪周期”大幅波动的关键。三是加快畜牧产业升级。适应环境保护的大趋势,积极培育各类市场竞争主体,把支持的重点向规模化家庭牧场、专业化合作社和现代化养殖企业转移,并通过淘汰落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跃升。
猪价一头连着民生保障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增收的“钱袋子”。只有主动适应形势,推动养殖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质量、增效率,才能有效降低“猪周期”的负面影响,让更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从农业转型升级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