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宿城一中和宿州二中搬迁的舆情反映
2013年09月02日

 

最近关于一中和二中高中部的搬迁问题,社会各界议论纷纷,各种声音都有,笔者收集到社会各界的舆情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市区学生上学的交通风险。许多市民赞同教育资源整合,但不赞同一中、二中高中部全部搬迁。以住在华夏商场附近的学生为例,去一中和二中的新校区上学,不论骑自行车还是乘公交汽车,单趟都需要半小时以上的时间。目前,本市的城市管理水平跟不上城市扩容的速度,城区主干道车辆拥挤,而非机动车道上,摩托车、电瓶车、小四轮、机动三轮到处乱窜,学生骑自行车上学的危险性大幅度提高。由于城市公交的落后,
 
根本不可能满足学生乘公交车上学的需求。高中学生毕竟只是十五六岁的孩子,骑车与自我保护的能力都不强。现在多数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一旦因上学而出危险,对其家庭来说,将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2、增加了城区学生上学的成本。将宿城一中和宿州二中高中部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对于城区学生来说,上学的空间距离拉长了。以住在华夏商场附近的学生为例,无论是去一中新校区,还是去二中新校区就读,每次单趟路程就在5公里以上。以每天往返4次计算,一个学生骑自行车上学,每天用于路途往返的里程就在20公里以上,需耗时100分钟左右,付出的时间成本太高,还要消耗许多体力与精力。城区学生如果选择住校,不仅不能得到父母在生活上的照顾,而且提高了就学的经济负担,许多家庭的教育支出将大幅度增加。时下,市区每所学校的后勤保障,尤其是食堂管理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住校生啧有烦言。两所学校新校区的住宿条件难以满足学生全部住宿的需求,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其家长,不得不在附近租赁房屋,这又增加了这些学生的求学费用。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3、扩建新校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扩容的需要。扩建新校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老校区搬迁到城郊。城市人口的增容,势必将高中教育集中到中心城市,如果撤销老校区建制,以新校区现有的办学规模而言,等于没有扩建新校区,仅仅是把老校区搬迁到城郊。一方面老城区的学生就学出现新的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及远郊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进一步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将来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又会带来学校场地与新的黄金地段的矛盾,到那时,这两所学校是否又要再来一次搬迁?
4、造成了资源浪费。两所学校的历史均很悠久。学校的资产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经几代人努力积累起来的。扩建新校区之初,政府并没有明确告诉两校教职员工,要用老校区加以置换。宿城一中自1978年迁往现址,已是33年;宿州二中自1951年开始建设,至今已达60年之久。60年来,一代又一代二中人艰苦奋斗,才把学校建设成今天的状态。为了老城区的开发与改造,就把学校搬迁到郊区,而且拆除价值高昂的教学楼、科学馆、学生宿舍等,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包括教职工在内的市民对此意见最大。
5、造成“城市记忆的消失”。两校老校区的文化底蕴,既有无形的积淀,又有有形的积淀。两所校园就是有形的文化积淀,更是宿州市的文化地理坐标。作为文化地理坐标,两校校园见证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宿州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程。如果拆除二中校园,宿州将失去一座文化地理坐标,也永远失去了宿州60年城市与教育发展的记忆,宿州的城市文化品位也将因此而降低。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和一些名城的重点中学,在扩建新校区的同时,都在老城区留下老校区,目的就是保存文化地理坐标和城市的记忆。
6、保证市区教育资源的新平衡。新老校区应当按照不同模式运行。按照省级优秀示范高中的标准,把新校区建设成全封闭管理的寄宿制高中,把老校区保留部分高中班级并扩大初中招生规模,办成走读式学校,既可满足城乡学生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又能保证市区“普九”事业的正常进行。目前,宿州二中正在按照这种模式运行。这也是政府当初在新老校区关系问题上对二中教职工的承诺。如果搬迁两所高中,将会带来教育资源分布的新的不平衡,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经拥有的模式,不要轻易放弃。
笔者以为,在我市同时搬迁两所省级示范高中,牵涉到的利益范围相当广泛。政府在作出这方面的决策时,既要考虑到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又要化解相关矛盾以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后者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目前,政府的相关公告尚未正式发布。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谨此建议:
1、政府应尽快安排分管负责人到两所学校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教育教学工作要靠他们来实施,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有利于我市教育资源的重组。
2、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按照程序形成整合方案,稳健地推进教育资源整合。
3、召开市民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做到教育资源整合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4、在市民论坛网站设置专题,供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讨论,吸纳其中的合理化和积极性意见和建议。
5、借鉴其他城市教育资源整合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整合方案,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让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最后公布正式的整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