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清晨六点,宿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已是人声鼎沸。20多辆冷藏车整装待发,宛如一条银色长龙,一箱箱砀山酥梨被锁定在4℃恒温,箱体上“宿州—上海次日达”的标签格外醒目。市政协委员胡琳记录智能温控系统的实时数据时会心一笑,她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建议》在这一刻完成了“接力”,正让这座“四省交汇、九州通衢”之城焕发生机。
蓄势:重拾散落十年的“物流拼图”
时间回到2024年的春天,在市政协会议室,三十七份微微泛黄的提案铺满长桌。从2015年“打通新汴河航运瓶颈”的呼吁,到2018年“大力发展物流园区”的前瞻构想,再到2024年多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部分民主党派围绕“高质量推进宿州物流枢纽建设”建言献策,这些跨越十年的声音首次被系统串联。
“物流企业小而分散,物流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尚未形成”“货运主要依赖公路运输,铁路、水路运输占比低,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冷链系统断链,新鲜蔬果在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建成服务全市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这场委员、专家齐聚的提案审查专题会议中,一件件沉睡的提案被唤醒,宿州物流的深层症结被揭开。
破冰:从纸面到地面的“提案裂变”
带着十年提案清单,2024年5月,一场以“推进宿州大物流体系建设,构筑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市、县区政协委员聚焦主题,分别到黄淮海物流产业园、微谷电商物流园项目现场了解建设及物流企业招引情况;赴江苏宿迁、山东临沂考察先进经验做法。市政协副主席邵迪表示,“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降本提质增效是宿州物流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个月后,《关于推进宿州大物流体系建设,构筑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调研报告》破茧而出,市政府领导作出批示,推进宿马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发展多式联运、构建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具体建议被写入《宿州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蝶变:从“物流孤岛”到“枢纽之城”
随着政协提案的持续跟进,十年间,“三核两带五园多点”的空间规划相继在宿州落地,“枢纽之城”的图景依次展开……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10万立方米的智能冷库让砀山酥梨保鲜期突破10个月;宿马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公开挂网招标,新增海关高级认证企业3家,国际贸易优势初显;新汴河省际“断头航道”复航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黄淮海智慧物流园货车等待时长压缩40%;“冰巢冷链”公共信息平台已投用,平台活跃度持续提升。
接力:通向未来的车轮滚滚向前
今年3月,在宿州市政协六届四十七次主席会议上,《关于释放“链”式效应,助推全市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作为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重点提案被审议通过。
为助力宿州打造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市政协再次以提案为锚点,持续推动“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三核两带五园多点”的物流产业布局,为打造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智慧物流体系聚力引智。
这场关于打造物流强市的“提案接力”,仍在继续……(张尹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