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小”民宿 撬动“大”产业
市政协委员 董倩
2025年01月20日

发展民宿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我带着在外打拼积累的资源、经验和资金回到家乡砀山,凭借设计专业的经验,投身民宿产业发展。近年来,在经营民宿产业的过程中,我感到,民宿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激增、发展迅速,比如,砀山县“听荷民宿”“梨树王民宿”等民宿聚集区已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打卡地。但也看到,当前宿州乡村民宿的发展还处于比较粗放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规划协同不足。我市部分县区在规划建设民宿前,深入调研不够,对自身资源禀赋、市场潜在的需求和竞争情况了解不充分,出现规划设计与运营脱节、政府投资与市场脱节等现象。比如,一些乡村未能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优势、特色资源禀赋,盲目跟风建设高端民宿,导致目标客户定位不准、入住率低。区域之间缺乏协同规划,未能形成差异化互补发展,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我市民宿产业发展大多停留在表面,未能与节庆活动、文化展演、农业资源等有效结合。以砀山县民宿为例,能提供的往往以简单的住宿接待以及从事采摘、农事体验等相对低层次的产品,产品类型单一,缺乏对民间、民俗文化和自身发展特点的挖掘。 

三是行业管理不规范。民宿产业在我市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多数经营主体分散经营、各自为阵,在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产业营销等方面没有形成合力,产业规范化发展缺少有力支撑,出现小而散、品质低、业态少等现象。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依托资源禀赋,推动民宿特色化发展。坚持“规划先行、错位发展”理念,在摸清全市旅游资源现状基础上,结合各县区自然资源禀赋,分区域打造自然生态型、社区文化体验型、康养运动型等主题民宿群落,形成差异化、特色化民宿发展格局。

二是深化产业融合,推动民宿品牌化发展。探索开发“民宿+”融合型经济新业态,打造多产融合的民宿产业链条。比如,将宿州戏曲文化融入民宿装饰,推动民宿与周边农场、文化场馆合作,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宿州魅力。鼓励乡村民宿相对集聚的乡镇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推动民宿与周边美食、花卉等产业融合,开发出更多更新颖更具特色的乡村民宿特色体验活动,展现休闲观光、运动娱乐等民宿新业态。

三是建立行业标准,推动民宿规范化发展。加快制定科学的民宿行业标准与监管政策,规范乡村民宿经营发展。指导成立宿州市民宿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与规范建设,形成自我管理与约束的良好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完善信用体系,加强对乡村民宿经营者的信用评估和管理,对民宿行业进行适当引导。同时,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建立游客投诉平台,及时处理游客反映,保障游客权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四是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民宿精品化发展。统筹整合和美乡村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项目资金,将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向乡村民宿集群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民宿产业提供信贷优惠政策。适度提升供水、供电、道路、停车、绿化、标识等基础设施容量和配套水平,合力解决餐饮、娱乐、休闲和体验等功能设施不足问题。综合利用市、区各类主流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第三方平台等多种渠道,联动开展精品民宿线路和特色民宿品牌宣传推介,持续扩大“心灵归宿、幸福之州”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