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我市极端天气现象显著增多,以去年为例,低温雨雪冰冻、干旱及台风暴雨灾害交替影响,尤其是9月中旬受“贝碧嘉”台风的影响,全市最大过程降水量633毫米,最大单日降水量496毫米,导致部分县受灾严重。调研中也发现,在防范应对各类自然灾害过程中,我市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亟待补齐加强。
一是工程防灾能力有限。有些地段工程防御体系标准不一,部分重要基础设施在规划建设时未充分考虑到极端天气影响,导致防灾抗灾能力不足。比如,去年春节后受冻雨影响,多条供电线路首次出现规模性舞动跳闸现象;汛期个别区域因管廊沟渠连通不到位,缺少排水出路,导致雨停后积涝难排。
二是监测预警能力不足。极端天气监测的设备设施较为缺乏,乡村自动气象站密度偏小,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不够。比如,去年的冻雨暴雪及“贝碧嘉”台风灾害早期预报与实际情况仍有一定偏差。
三是应急保障力量不强。抢险救援常规储备难以满足极端天气防御需要,大型、特种机械装备短缺情况较为突出。特别是基层镇、村物资装备数量有限,抢险救援力量短缺,专业队伍匮乏,难以满足复杂条件下的抢险救援任务需要。同时,当前基层防灾减灾宣传发动还不够全面深入,群众防灾避险能力不强。比如,在扫雪除冰工作中,部分背街小巷、小区道路及棚顶等积雪清扫不及时;一些设施农业种植大户前期棚顶除雪、后期破膜保架等措施处置滞后。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防灾减灾重点领域治理。整合防汛(防台)抗旱、气象灾害防御、抗震救灾等多个指挥部职能,健全自然灾害风险一体化防控机制,紧盯我市防灾减灾薄弱环节、全面查漏补缺。突出小流域水利工程治理,以新汴河、奎濉河、怀洪新河等河道为骨干,持续推进中小河流、蓄滞洪区、农田水利等升级改造项目,构建管、廊、沟、河、湖相连相通的宿州水网,系统提升防洪泄洪、蓄洪调洪、区域排涝能力。
二是强化智能监测预警。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全市范围内低洼易涝点、堤防、管道、桥涵等高风险领域加强风险实时监测。大力推广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建立风险隐患“一张图”,畅通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综合运用应急广播、短信微信等手段,及时传达到户到人。
三是建立应急物资装备调度体系。综合考虑我市易生灾害特点、人口分布、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规划应急物资储备点布局,在重点区域和高风险乡镇(街道)、村(社区)配备卫星通信终端、救生防护等必要物资装备。完善各地、各部门应急资源台账,开展社会面应急资源摸底,统计辖区铲车、挖掘机等大型装备数量,全面掌握砂石料、融雪剂等核心物料储备和生产能力,以便更好地建立实物、协议和产能为一体的应急资源储备体系。
四是提升基层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深入开展防灾避险知识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等活动。依托体育馆、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因地制宜建设防灾减灾体验场所,提升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应急救援工作,推进宿州蓝天救援等各类志愿者组织纳入基层应急救援体系,并开展政策支持和业务培训,确保在灾害初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