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 促进宿州智慧农业落地
魏三强委员代表民盟宿州市总支的发言
农业物联网是应用在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活动中的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化的操作终端,实现对农业活动的全过程监控,并为其提供实时服务。
目前,我市纳入省级13个农业物联网试点县区的是埇桥区,其农业物联网建设工程由1个区级综合服务平台和6个行业应用系统组成。埇桥区农业物联网能够对6个示范点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省、市、区三级领导可以随时监测大田作物生长情况,做到了及时有效地对应用点指挥调度。据测算,该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作物生产中能够减少成本且增加效益10%以上,在畜禽养殖生产中能够增加效益20%以上。我市正处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是推动宿州农业走向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一、我市农业物联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市农业物联网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纵观农业物联网发展整体水平,在实际应用上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推广实施力度不足。截止2017年6月,安徽省共有59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使用农业物联网,多数为政府示范建设项目。而在农业物联网发展较好的山东、福建等地区,农业物联网的建设多数由运营企业或大型农场自己买单。相比之下,我市农业物联网的实际推广、实施力度亟待加强。
2. 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建设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技术研发刚刚起步、集成体系不完善,制约了我市农业物联网运用发展。传感器和感知探头质量和精确度不高,种类不到世界农用传感器种类的10%,而且95%以上传感器生产商是中小企业,监测数据和人工所测实际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农业物联网难以被广大农户接受,无法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3. 技术应用人才不足。农业物联网是一种农业、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先进技术,对从事该工作的人员技术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不熟悉,无法对农业物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的指导与推广。
4.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当前,政府对农企和农业物联网示范区的扶持力度不大,物联网设备的高额初期投资让农企望而却步。同时,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经费不足,阻碍了科研人员致力于该技术的研发创新。
二、助推我市智慧农业落地的建议
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符合我市市情,对于促进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决胜脱贫攻坚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物联网发展,助推我市智慧农业落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运行机制与应用模式。一方面,做强做大我市现有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在设施农业、水产养殖、畜牧业等精细化农业进行技术推广,从而引领新增农业物联网应用区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的物联网企业、农业生产单位积极参与到我市农业物联网的建设中,创建一种以政府为指导、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多方参与为基本形式、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
第二,深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重视对农用传感器、信息智能处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改进现有设备,加快规模效益的形成速度,为我市农业物联网的建设与完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注重基础配套设施工程和扩展配套系统的建设,增加大田“四情”监测示范点,并向农业物联网应用的深度延伸。
第三,加强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农业物联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壮大人才队伍。二是探索订单式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既拥有农业专业知识、又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利用高等院校师资力量和学习条件,加强与农业物联网应用单位的合作,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农户使用物联网设备和技术,让农业物联网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
第四,加大建设资金投入与金融支持。建议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并在准入、价格、应用试点、行业示范项目等多方面营造宽松的产业环境,提供必要的引导资金来支持产业链中弱势领域,推动整个农业物联网发展,助推我市智慧农业落地。